因辅助驾驶缺陷小米召回超11万辆SU7,提醒行业回归安全本质,避免盲目吹嘘超越能力

面对新国标快要正式落地,行业里不少人又开始吹超级辅助、全面无人的话。这个事情本身就很悬。小米这次召回,没啥神秘,反正标准版的车主大部分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在高速路上开着开着,那种掉链或反应慢的瞬间几乎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一些。刚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告出来,是后果,也算给行业敲了警钟。

我那天开着车,刚把车门关上,朋友一边啃胡椒粒一边笑,你说,现在买辅助驾驶,感觉像是买个心理安慰,真不用太。这句话我挺有共鸣。毕竟,我们这些行业行内人,也都知道,辅助驾驶的聪明基本都是套路:模拟出点行为,不过是算法拼凑,不能真正理解复杂的场景。

因辅助驾驶缺陷小米召回超11万辆SU7,提醒行业回归安全本质,避免盲目吹嘘超越能力-有驾

估算一下,国内市场上卖的辅助驾驶功能大概有20-30%的品牌和车型标榜自己有L2级,具体数据显示,去年这个比例大概在25%左右(估算,样本不多)。但实际体验里面,能做到几乎无误的场景,别说全国范围。比如高速直线路段,有很多车就只是减速、跟车、轻微转向,压力不大。反面例子,比如突然的复杂变道,或者天雨路滑时的反应,享受功能的人都知道,那叫靠感觉在撑场。

同价位的车里,像某两款国产车,功能差不多,但实际用起来差别很大。一个真静默智能,能帮你盯紧路况,不会突然掉链;另一个就像在玩高空跳水,偶尔会突然卡主。我觉得,差别就在设计上的对安全与体验的取舍。前者多花点别的心思去优化感知场景,后者可能更在视觉效果上做文章。

说到这里,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去年测车那次拍的高速视频。那时正面对阴雨天,路面反光强烈,辅助灯的反应变得迟钝极了。突然想,你们会不会觉得,辅助系统的智商其实很大程度上看场景设计?比如雨天、泥泞场,硬件的感受能力本身就有限,但这些其实很难表现出来(这段先按下不表)。要不是为了符合标准,谁会专门测试复杂天气下的辅助?车企跟供应链也在极力简化测试流程。

因辅助驾驶缺陷小米召回超11万辆SU7,提醒行业回归安全本质,避免盲目吹嘘超越能力-有驾

你们有没有疑问——如果大多数车主都只用助手在高速跑,面对偶尔遇到的复杂场景时,系统真的能应付好?用一个生活比喻:就像你带娃,娃白天好好的,突然哭闹,怎么办?没有应对准备的,手机用差了,就只能自己硬扛。辅助驾驶也是这样,绝不能想着满分,更不能幻想它无误。

我有个问题:这些召回其实只有一部分车主动手,剩下的怎么办?我猜,也许有的车主反而觉得麻烦,不想去医院排队,OTA升级就算了。你说,这种反应速度是不是其实挺像我们在事前不愿意花时间养成良好惯一样?惯慢慢养成,最后才能保证安全。

其实我还在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辅助驾驶系统会出意料之外的掉链?我猜,可能是传感器误差,或者算法检测不到特殊场景的预警。这就像你开车遇到突发情况,反应慢半拍,可能就会造成事故。一个细节:有次车修理工跟我说,他们也在琢磨那套感知硬件的误差来源,说硬件多出点问题再加算法的不完美,就是天灾人祸合体。没细想过,这硬件误差到底在什么程度上才算危险,我觉得可能比我们想得要大得多(不确定性大,可能我想的太复杂了)。

我还在想,辅助驾驶的核心是不是还是人的责任。这点从法律角度再明显不过—只要辅助满分,责任随即就归了系统。出事了,用户是不是愿意把责任全推给厂商?我觉得,很多人其实并没有这个认知。

因辅助驾驶缺陷小米召回超11万辆SU7,提醒行业回归安全本质,避免盲目吹嘘超越能力-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觉得,这行业的谎言可真多。比如宣传的超越L2,其实就是个广告噱头,没有那么高的自我修正能力。车企都在吹牛,还不如说我们还在努力。可惜,这场吹牛带来的其实是风险。助手是帮手,不是主宰。

回头看,那次召回事件告诉我们:安全才是真的刚需。辅助驾驶不是提前跟车的神兵利器,也不是未来完全无人驾驶的黄金路。它其实是个棋子,要用得对。否则,就像我那辆车搞的场景:一边往前跑,一边却半路掉链,你说心里能不慌么?

也就是说,车企吹嘘的超越能力其实更像未来目标。比如我一个朋友买车就信这个,结果买回来才发现,满大街的辅助假象,要真碰到点复杂情况就懵了。你会不会也觉得,应该多让用户知道这些限制,也别把辅助功能当成万能符?

因辅助驾驶缺陷小米召回超11万辆SU7,提醒行业回归安全本质,避免盲目吹嘘超越能力-有驾

对了,有没有想过:而我,也可能只是在这些标志牌和模型中蒙混过日子?荒谬的是,日常开车,最安全的,还不是那点心算或者观察的惯。比如我喜欢盯着前车灯看,发现只要灯光反光不那么刺眼,车反应也就稳一些。

我想,真正的安全还是要从基础做起。辅助再好,也不能替代惯养成。但这一点,很多车企可能还没想清楚——他们把焦点放在数据跑分上,殊不知,真正决定安全的是完整的驾驶生态系统。别把系统调得太高级,搞得用户越用越迷惑。

我还在琢磨一件事:那次召回,是否也代表行业的一个转折点?过度吹嘘的日子是不是快结束了?你觉得,未来我们应该期待些什么?是不是还可以在日常驾驶中多留个心眼,或者,提醒身边的人一句:别太那些智能罢了。

因辅助驾驶缺陷小米召回超11万辆SU7,提醒行业回归安全本质,避免盲目吹嘘超越能力-有驾

(这段最后我也不知道自己写到哪去了,但你懂的:还是要留点空间,让未来自己去感受、去判断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