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门把手安全隐忧,网友担忧紧急情况,后续新车调整设计

小米SU7的门把手,最近可谓是成了“热搜体质”,大家的争议声一波接一波,有人说这是科技进步的象征,有人则觉得这事儿“不带机械,心里不踏实”。说到底,小米SU7的设计是不是太“电子”了?和特斯拉那些用了类似方案的豪车一起,被推到风口浪尖,可不是没道理。

翻开小米SU7的维修手册,就能看出来门把手的逻辑很简单:外部是一个电子开关,靠低压电瓶供电。你要开门的时候按一下,电控域控制器负责响应,没有了传统的机械门锁。内部呢,除了标准的电子门锁,还设有一根应急拉线,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你得等电瓶有电,用电子方式开门,关键时刻还能拉拉线逃生,听起来没毛病是吧?

但问题来了,万一你驾驶途中电瓶直接“趴窝”,这门还真就水泒了——外头没有机械开关,你就是砸完窗户也不一定能开门。这一点,一些车评人和“赛车星冰乐”都没为小米开脱,分析了专利和实际设计,直接表示小米SU7这种全电子门把手确实存在安全隐患,建议像特斯拉等大厂一样,给门把手加回机械应急开关。不然极端情况下,车内外的人都得抓瞎。

小米SU7门把手安全隐忧,网友担忧紧急情况,后续新车调整设计-有驾

说起历史,“全电子开关+应急拉线”其实最早是美国车企搞出来的,觉得没机械开关更酷、更便携。结果现实是,极端断电、车祸、漏电或火灾的时候,机械门把手才是保命稻草。特斯拉带了应急拉手,可是位置小众,许多司机坐车三年都没发现那玩意儿在哪里。小米SU7就更直接了,机械开关省到彻底,内部拉线外面直接没有。所以难怪有车主点评:用起来挺新潮,遇事可能就是“空城计”。

小米不是没听进意见,今年推出的YU7车型就悄悄把机械门把手加了进来。这一调整说明小米其实在设计之初也不是没想过安全,只不过SU7量产的时候,为了外观、科技感或者简化结构,把机械拉手给省了。后续舆论发酵,市场反馈,安全隐忧一摆出来,YU7就直接让“机械VS电子”变成各取所需,不让车主夹在中间为难。

小米SU7门把手安全隐忧,网友担忧紧急情况,后续新车调整设计-有驾

其实,门把手这种东西一看不起眼,关键时候却能决定生死。比如有些厂家说“应急拉线我们都有啊”,但你细看维修手册,拉线位置藏得跟藏宝图似的,手感不明显。有的拉线还需要拆开饰板才能拉得出来,普通司机和乘客都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打开。一旦遇上紧急状况,时间就是命,不该把救命的东西做成“谜题”,还是得有“傻瓜式机械拉手”,大家顺手一拉就能开。

小米SU7门把手安全隐忧,网友担忧紧急情况,后续新车调整设计-有驾
小米SU7门把手安全隐忧,网友担忧紧急情况,后续新车调整设计-有驾

这几年,市场上各家新势力都喜欢玩门把手创新,好像没有隐藏门把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智能汽车。电动门把手可以精确控制、做得很炫,但极端断电就尴尬了。更多的是,在技术攻城拔寨的同时,其实应该多琢磨怎么给用户留下“可靠底线”。机械应急开关不占什么空间,造价不高,危急时刻却是金疙瘩。

还有个普遍现象,从特斯拉到小米,每次门把手出了事,网友立马能想到曾经“被锁在车里”,或者“关键时刻打不开门”那些真实的社会新闻。汽车毕竟不是手机,出了故障随时能换,出现生死关头的概率低但不能没有准备。如果门把手仅仅通过电子控制,万一电池因各种原因挂了,车子变成“铁皮棺材”,那所有科技感瞬间归零,途中的安全风险谁来买单?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现在很多新势力车企还喜欢强调“我们有工艺创新,有专利技术”,结果把门把手搞得天花乱坠,却把最基本的机械应急开关忽略了。说实话,专利再多,没有机械拉手等于“秀才遇到兵”,真遇到极端情况,看谁能笨到打开电子门锁。

小米SU7门把手安全隐忧,网友担忧紧急情况,后续新车调整设计-有驾

有网友调侃,门把手本来是车里最“人民群众”的部件,现在变成了“高科技产品”。大家一边想用手机App开门,一边还是习惯了拍一下就弹开的机械门把手。电动门把手确实省力气,但经验告诉我们,能一拉就开的才最靠谱。谁都明白“牛不喝水强按头”,真出意外还得靠人手直接拉开。

更有趣的是,不光是小米和特斯拉,其实连一些“油改电”车型也在玩门把手创新。有人问,为啥老牌燃油车都不搞全电子门把手?原因其实也很扎实,老车讲究安全底线,生怕司机“昏在车里出不来”。即便是增加电子开关,也是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并存,一边答应“进步”,一边留下老传统。

所以说,门把手设计没有所谓绝对的对与错,核心是“安全为重”。挺多车企就是为了颜值好看,追求科技流线,把机械开关藏起来或者省掉,结果用户体验一言难尽。比起“要面子”,关键时候更得“要命”。如果一辆车的门打不开,哪怕空间大、配置高、加速快都没用,天下车友想的还是“转危为安”这步棋。

总结下来,小米SU7门把手事件其实给大家提了醒,电子方案虽然高级,但不能把最基础的机械备份丢掉。车企研发再牛,造车再智能,都得给用户留个后路,“一手托两家”才放心。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靠电子信号解决,关键小动作还得靠机械结构打底。

话说回来,这事其实和中国人传统的过日子思路有点像:新衣服可以穿,旧布料也不能丢。安全面前,能用的都得备着,再时髦的东西关键时刻还是得靠谱。就像老话说的“家有余粮,心里不慌”,门把手也得有电子和机械两手准备,谁也不敢赌那最糟的刹那。

反正车企们想做“出圈”的创新归创新,但门把手这种小东西,真的不能太相信现代技术。只要有机械门把手兜底,用户用得才踏实,至于外观和科技,还是得在“人命关天”前边让步几分。安全,才是那颗永远不过时的定心丸。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