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之王”大众疲态尽显,电车销量为何不及比亚迪15%

1

中国市场对于大众汽车而言,重要性究竟体现在哪里?

大众首席执行官迪斯曾给出答案:“大众员工的奖金,源头都来自中国消费者,每年有40亿欧元的纯利润从中国流回德国。”

为了稳固在华的领先地位,大众总部配备了15000名研发人员,专门针对中国车主的需求展开研究;上海大众设有一个小团队,负责收集中国车主的偏好,每周都会向CEO本人进行汇报。

“燃油车之王”大众疲态尽显,电车销量为何不及比亚迪15%-有驾

毋庸置疑,大众是燃油车时代的佼佼者,每年在华燃油车销量超350万辆,几乎占据其全球销量的半数,不仅远超同属德系的BBA,就连全球第一大车企丰田也难以与之抗衡。

大众绝不能失去中国市场,这就如同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旦丢掉中国市场,德国员工的奖金该如何保障?

然而,在电动汽车时代,大众似乎真的要面临失去中国市场的危机了。

仅从销量数据来看,今年1月至6月,南北大众的电动汽车总销量为7.8万辆,而同期比亚迪的销量则达到63万辆,两者之间的差距高达55万辆,根本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如果将“电车”换成“油车”,这两个品牌的数据很可能会颠倒过来。

大众的电动汽车不仅比不上比亚迪、特斯拉,甚至连新晋的蔚来、小鹏、理想也不如,南北大众在电车销量榜上分别排在第14、15位,处境相似。

难怪有车友调侃:“买燃油车选大众,没什么问题。但买大众的电车,那可就不太明智了。”

“燃油车之王”大众疲态尽显,电车销量为何不及比亚迪15%-有驾

为什么买大众电车的人会被调侃为“不太明智”?看看两年前,大众仓促推出的纯电高尔夫、朗逸、宝来,就知道什么是不值得了。

这些电车与燃油车使用相同的生产平台,还美其名曰“品质传承”,但造出来的电车除了能充电之外,丝毫让人感受不到科技感,内饰延续了燃油车一贯的工业风格,体验非常差,还不如买同款的燃油车。

后来,大众总结了经验,觉得用“油改电”的方式来应付中国消费者确实说不过去,现在的中国车主对车越来越了解,说起汽车配置来,甚至比设计师都懂,这次必须拿出点真东西。

去年,大众推出了纯电车生产平台MEB,正式开始生产真正的电车,而不是“油改电”,并诚意满满地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纯电车——ID家族。

结果,大家看看ID.3的内饰就知道了。

“燃油车之王”大众疲态尽显,电车销量为何不及比亚迪15%-有驾

总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你说它没变吧,它配备了电子屏,也安装了智能操作系统;你说它变了吧,还是带着一股传统燃油车的内饰风格,让人感觉还在开桑塔纳。没有丝毫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无法勾起购买的欲望。

但这款ID.3在欧洲是最畅销的电动车,一年销量达到7.2万辆,而在中国半年仅售出6000辆。

于是,一些资深的德国车迷又开始谈论德国品质了。这也是大众4S店在销售电车时常用的说法。

比如“真实的续航里程”“实实在在的安全品质”“灵活的驾驶体验”“贴近生活的车机系统”,这些话处处都在解释:不是大众电车“老土”,而是大众在坚持品质,走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路线,比那些国产品牌的“壳子车”强多了。

这番话,恐怕连大众CEO迪斯自己都不相信,为了劝说大众员工改变思路,放弃燃油车,他不惜与工会产生冲突,冒着失去高薪工作的风险,推进改革。

2

在电动汽车时代,大众面临的处境十分尴尬,属于高层想要改革,而工人却不愿意配合。

早在2015年,大众CEO迪斯就提出了转型计划,称未来汽车技术路线的竞争已经结束,电动汽车取得了胜利,大众要全力以赴转向电车生产。

CEO积极倡导转型,基层员工却无动于衷。燃油车的核心三大件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而电车的核心三大件是电机、电池、电控。

大众的工人一辈子都在和燃油车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突然被告知“燃油车过时了,要从头开始学造电车”,他们从内心难以接受。

“燃油车之王”大众疲态尽显,电车销量为何不及比亚迪15%-有驾

再加上大众的高福利,比如一年有四十天的带薪假期,月薪相当于大学教授,到点就能下班,一周工作35小时,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愿意改革才怪,高福利养懒人的弊端在大众公司真实地显现出来了。

大众雇佣了67万工人,大部分工作都由机器人代替,工人只负责质检和一些必须手工完成的工序,工作轻松自在。

中国企业遇到这类问题时,比如华为,会把混日子的老员工派到非洲,不让他们在办公室里“养老”,以重新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阿里则会启动“滚动式裁员”,向社会输送人才。面对不听话的工人,办法有很多。

但在德国却行不通。大众想要改革,受到三股势力的制约:第一股是董事会,比如保时捷家族,这些股东不参与日常经营,只决定战略方向和重大人事任免;第二股是高管团队,他们受雇于董事会,负责日常经营,CEO迪斯是高管的代表;第三股是工会,德国的工会参与企业决策,在董事会有自己的代表,能够否决任何不利于工人的决策。

此外,还有一个由政府牵头组建的三方委员会,用于协调三方的意见,避免劳资矛盾激化,影响企业经营,进而波及德国的竞争力。一般情况下,德国政府会更倾向于工人一方。

“燃油车之王”大众疲态尽显,电车销量为何不及比亚迪15%-有驾

这次转向电车生产,遭到了工会的抵制。工人们不愿意学习电车制造技术,还表示要保持德国的传统骄傲。其实就是懒惰,不想学习新知识。

而CEO迪斯得到了董事会、高管团队、政府三方力量的支持,强行推进转型,声称不愿意学习电车制造的人,将会被解雇。

工会看到连政府都站在资方这边,知道大势已去,才不情不愿地接受了电车改革措施。

但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思维仍然没有转变过来,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中,对车载软件一无所知,依旧按照燃油车的思路来设计、生产电车。

有位大众的资深车友跟我说:“大众有近百年的造车经验,技术底蕴不是国产品牌能比的,现在的落后只是暂时的。”

或许大众的工人也是这么想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电车和油车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车型,电车超越油车并非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超车。

3

大众计划在3年后全面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的电车品牌。去年,特斯拉交付了93万辆电车,大众交付了45万辆。考虑到特斯拉在电车领域的专业性,大众这是不是在说大话?

不管你信不信,CEO迪斯是相信的,他信心十足地表示:“特斯拉最大的短板在供应链上,这会让马斯克疲于应对。”

众所周知,特斯拉就像是一家组装工厂,它的硬件全都要从各个供应商那里采购,然后集中到超级工厂进行组装。

一辆特斯拉有5000多个零件,需要和5000多个供应商进行联系,为了降低成本,零件又要同时送达,不能有库存,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

“燃油车之王”大众疲态尽显,电车销量为何不及比亚迪15%-有驾

由于供应链管理问题,美国和德国的特斯拉工厂陷入了无车可造的境地,订单量一直在增加,但零件的供应量有限,无法提高产量。

马斯克抱怨道:“这两家工厂就像一个大火炉,一直在烧钱。”他唯一能指望的就是上海工厂,希望上海能够利用中国齐全的产业链,承担更多的生产任务。

其实,从第一家特斯拉工厂开工时起,供应链管理问题就像一场梦魇一样困扰着马斯克。信奉超级工厂理论的他,不像传统工厂那样会积压库存,以应对不时之需。

特斯拉采用的是“以销定产”“实时生产”的模式,零件和整车都是零库存。这对供应链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无论是芯片还是电池出现短缺,都会影响特斯拉的生产效率。

大众则没有这样的困扰,得益于德国强大的汽车制造传统,大众零件的自给率很高,无需依赖外部供应链,再加上品牌影响力的加持,超越特斯拉并非没有可能。

“燃油车之王”大众疲态尽显,电车销量为何不及比亚迪15%-有驾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难度非常大。大众高层对电车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但基层员工仍然糊里糊涂,沿着燃油车的路子来搞电车,对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的转变理解不深,甚至没有掌握智能化技术。

不然大众也不会斥资10亿向华为购买无人驾驶技术,可见大众的电车技术还是比较薄弱的。

大众想要追上特斯拉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而且要让大众电车具备独特的特点。就像特斯拉有AI技术,比亚迪有电池技术,小鹏有驾驶技术,蔚来有服务优势,理想有增程技术一样。想仅凭大众这个品牌就卖得比特斯拉好,是不可能的。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