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新M7一小时大定破3万台:余承东称要把安全做到第一

点击关注不迷路

问界新M7一小时大定破3万台:余承东称要把安全做到第一-有驾

最近汽车圈有点热闹,一款叫问界新M7的车,上市一小时,大定订单就冲破了三万台。

啥叫大定?

简单说,就是交了真金白银的定金,等着提车那种。这个数字,放在整个汽车行业,都算得上是现象级的。

要知道,很多品牌辛苦干一个月,销量可能也就这个数。

这事儿一出,大家的目光自然又聚焦到了那个总能把发布会变成脱口秀现场的男人——余承东身上。

有意思的是,就在大家还在为这惊人的销量数字咂舌时,余承东在另一场发布会上,对着台下的人说了一句更让人印象深刻的话:“要把安全做到第一。”

这话听着朴实无华,甚至有点老生常谈,但在当下这个电动车圈子里,却像一块石头扔进了水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为啥?

因为现在满大街的电动车,都在比谁跑得更快,谁零百加速能进3秒,谁的马力数据更吓人。

余承东倒好,直接说,飚2秒加速没意义,马路上玩漂移更是愚蠢的行为。

这话一出,网上立刻分成了两派。

一派觉得老余说得太对了,我们买车是拿来日常用的,不是拿来当赛车开的,安全稳当才是王道。

另一派则觉得,这是在“凡尔赛”,是自己做不到,就说别人追求的东西没意义。

毕竟,谁不想体验一下一脚电门下去,身体被狠狠按在座椅上的推背感呢?

这感觉,确实很爽。

但咱们今天不站队,不吵架,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

问界新M7为啥能卖这么火?

余承东为啥在这个节骨眼上,把“安全”两个字喊得这么响?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先说说这个销量奇迹。

三万台订单,一小时达成。

这个数字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三万个家庭,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了购买决策。

这可不是买个手机,冲动一下就下单了。一辆车,动辄二三十万,是家庭的重大资产。

能让他们这么快下决心,肯定不是因为某个网红直播间的几句吆喝。

我们翻翻资料,看看新M7到底有啥本事。

首先,价格够实在。

起售价27.98万,比市面上同级别的理想L7、特斯拉Model Y都要便宜不少。

一分钱一分货,但有时候,是货真价实的“一分货”,有时候,是品牌溢价的“一分钱”。

新M7显然是前者。

它没在那些华而不实的噱头上堆料,而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

这个刀刃,就是智能化,特别是智能驾驶。

新M7搭载的是华为最新的ADS 2.0系统。

这套系统有多强?

这么说吧,它能在你开车走神、犯困,或者遇到突发状况时,帮你一把。

比如,前车突然急刹,你没反应过来,它能帮你紧急制动;

比如,你开车时不小心压线了,它会轻轻帮你把方向拉回来;

再比如,高速上跑长途,它能帮你稳稳地保持在车道中间,大大减轻驾驶疲劳。

这些功能,听起来可能没零百加速3秒那么刺激,但真到了关键时刻,它们能救命。

这才是真正的“豪华”,是花钱买安心。

而且,新M7的空间也很大,坐着舒服,后备箱能装,特别适合咱们中国家庭的使用场景。

周末带上全家老小出去玩,或者逢年过节回老家,空间大、坐着舒服,比什么加速快0.1秒都重要得多。

说白了,新M7的成功,是它精准地抓住了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花合理的钱,买一辆安全、智能、空间大、开着舒服的家用车。

它没有去盲目追求那些普通人根本用不上的“性能过剩”,而是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

这也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余承东为啥要在这个时候,反复强调“安全第一”?

这其实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华为整个汽车业务的底层逻辑。

就在前几天,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还专门跟余承东说,要把安全做到最高级别。

任正非甚至说,“车的最高级别就是安全”。

你看,这是从公司最高层就定下来的调子。

为什么华为这么看重安全?

这跟它的基因有关。

华为是做通信和电子设备起家的,最擅长的就是感知、计算和算法。在汽车领域,这些能力恰恰是实现“主动安全”的核心。

什么叫主动安全?

就是车子能提前预判危险,主动帮你避开,而不是等撞上了,再靠安全气囊和坚固的车身来被动保护你。

前者是“治未病”,后者是“亡羊补牢”。

华为的思路很清晰:既然我们在感知和算法上有优势,那我们就把这块做到极致,把它变成我们的护城河。

与其跟别人在加速性能上拼个你死我活,不如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安全战场。

当别人都在卷谁的车更快时,华为说,我们卷谁的车更安全、更让人省心。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竞争策略。

你想啊,加速性能是有天花板的。

物理定律摆在那里,再怎么堆电机、减重量,零百加速从3秒干到2.5秒,对普通用户来说,体验差别真的不大。

但安全,是没有止境的。

今天的AEB(自动紧急制动)能识别前车,明天就能识别行人和自行车;

今天的车道保持能让你不压线,明天就能在复杂路况下帮你精准避让。

这是一个可以持续迭代、持续投入、持续建立用户信任的领域。

而且,强调安全,非常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现在马路上因为开快车、玩漂移出的事故还少吗?

很多年轻车主,买了性能车,控制不住自己,结果一脚油门下去,车飞进了绿化带,甚至更严重的,车毁人亡。

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给其他无辜的交通参与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余承东说马路漂移是愚蠢的行为,这话虽然直接,但确实是大实话,是负责任的话。

一个负责任的车企,不应该鼓励甚至炫耀这种危险驾驶行为。

当然,肯定会有人杠:

你说安全重要,那性能就不重要了吗?

我花这么多钱买车,就不能追求点驾驶乐趣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

其实,余承东也没说性能不重要。

新M7的零百加速也有5秒多,对于日常使用来说,完全够用,超个车、上个高速,轻轻松松。

享界S9T的加速更是达到了3.95秒,这已经是非常强悍的性能了。

他的核心观点是,在性能和安全之间,安全应该拥有更高的优先级。

性能是锦上添花,安全是雪中送炭。

没有安全这个1,后面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

这就像我们买房子,地段、户型、采光、装修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一定是房子的结构安全。

一栋摇摇欲坠的豪宅,你敢住吗?

一辆开起来风驰电掣,但刹车不灵、转向虚位大的车,你敢开吗?

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华为这套“安全优先”的打法,其实是对汽车本质的一种回归。

汽车,首先是一个交通工具,它的核心使命是把人安全、舒适、高效地从A点送到B点。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谈驾驶乐趣、谈科技感、谈豪华感,才站得住脚。

从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是认可这套逻辑的。新M7的销量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家用真金白银投票,选择了这辆“不那么快”,但更安全、更智能、更实用的车。

这说明,市场上有大量的理性消费者,他们不为虚无缥缈的性能参数所迷惑,更看重实实在在的用车体验和安全保障。

这或许也给整个汽车行业提了个醒。

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电动车性能的疯狂内卷,零百加速从十几秒干到3秒以内,确实让人热血沸腾。

但这种内卷,边际效益正在急剧递减。

消费者已经麻木了,或者说,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这么极致的性能。

下一个阶段,竞争的焦点,很可能会从“更快”,转向“更安全”、“更智能”、“更省心”。

谁能在这个新赛道上建立起领先优势,谁就能赢得未来。

华为,显然是想做这个新赛道的领跑者。

当然,这条路并不好走。

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硬件、软件、算法、数据积累等多个方面,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

而且,安全的感知,不像加速性能那么直观,它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只有在危险发生的那一刻,你才能体会到它的重要性。

如何让消费者感知到、认可你的安全价值,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无论如何,把“安全”重新放回汽车评价体系的C位,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它让车企回归初心,也让消费者回归理性。我们买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把自己和他人置于危险之中。

问界新M7的一小时三万台,是市场对“实用主义”的一次投票。

余承东的“安全第一”,是华为对未来汽车发展路径的一次宣言。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或许预示着,中国智能汽车市场,正在从一个狂飙突进的青春期,慢慢走向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成年期。

在这个成年期里,衡量一辆好车的标准,或许不再是它能跑多快,而是它能让你和你的家人,在每一次出行中,都平平安安地出发,平平安安地回家。

这听起来很朴素,但恰恰是汽车工业发展了一百多年,最应该坚守的底线。

当引擎的轰鸣声渐渐平息,当速度的激情慢慢褪去,最终留在我们心里的,应该是那份踏踏实实的安全感。

毕竟,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汽车不是赛道上的玩具,而是承载着家人欢笑与牵挂的移动的家。

家,最重要的,不就是安全和温暖吗?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