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在看车,可能会有“莫名的感觉”:
因为几年前,bba 的价格还高高在上,主流合资产品的价格很稳,基本没什么优惠;
但现在呢?
十几万就能拿下凯迪拉克,二十万左右就能上奔驰C……
说白了,就是豪华品牌的终端价像是“塌了”一样,不少十几万级的合资油车,降幅也非常离谱!
表面上看,这是“买车人的狂欢”,是消费者购买油车的盛宴。
但实际上呢?“价格体系崩坏”的后果,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
原因在于:价格不只是“厂商利润”降低而已,还关乎到整个市场的信心。
举个例子,假如你今天花20万买了一辆车,结果三个月后,这车又降了两万;
到年底清库存,甚至能15万就能拿下——你会怎么想?
还会推荐朋友买吗?下次自己,还敢入手这个品牌吗?
更要命的是,下一批准备买车的人,看到了这种“跳水”趋势,谁会相信这车值钱吗?
品牌价值,就是这样被一点点“掏空”的。
而越是这样,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会很惨烈:
包括且不限于消费者观望、经销商压货、厂家缩产、渠道裁撤……
每一个环节都在“割肉求生”——但越割越冷,越冷越没人买。
这不是夸张,拿去年来说,一年里就有4419家4S店退网,其中90%以上就是燃油车的经销商。
要知道,全国汽车4S店的网络规模为也就3.7万家的样子。
结果一年就倒下这么多,你说影响大不大?
此外,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
因为车企的不赚钱,经销商的退网、亏损,售后也会跟着往下掉。
你可以想象一个画面:
你买了辆车,三年后去保养,发现当地的4S店没了;
或者店还在,但人手变少、服务缩水,原来1小时搞定的事,现在要排半天队。
这不是危言耸听。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2024年4S店的盈利率只有39.3%,而亏损率高达41.7%。
也就是说,几乎每两家里就有一家在赔钱干。
这种背景下,谁还有心思做好售后?
别以为自己可以不在意,可以在汽修店修车,不用管4s 店。
但现实呢?并没这么理想。
因为现在的油车,早已不是十几年前那种“纯机械结构”。
很多车型的维修保养,都跟电子控制、匹配程序、原厂配件强绑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变速箱、ECU、电控系统这类核心零件,一旦出问题,街边小店基本搞不定;
就算有配件,也未必能刷程序,更别提维保记录、质保延续、出保协商这些后续环节了。
至于保值率,那就更现实、也更扎心了。
在过去,油车之所以被看作“稳”,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它的二手市场流通稳定,贬值相对温和。
但现在呢?
很多二手车商都变得格外谨慎,尤其是对那些刚降过价、还可能继续降的车型,基本不敢高价收。
不是他们小气,而是没法做这门生意。
你今天新车裸车18万,隔壁4S店搞促销只卖16万,他如果17万收你的旧车,转头就砸手里了。
更何况,电车的价格战一波接一波,油车经常被“对标打击”——
20万的合资车,在二手车平台甚至不如一台10万出头的国产电车抢手。
所以,这几年不少车主都遇到一个问题:车还能开,但想换车却“卖不动”。
不是没人问,而是一看行情就砍价砍到骨头里,让人下不了手。
这不是个例,是趋势。
因为只要油车价格体系还在持续下探,保值率的下行,就会是无法逆转的“结果”。
总的来看就是:
油车价格的“失控式下跌”,短期看似让利,长期却透支了整个体系的根基——
信任在流失,渠道在萎缩,品牌在贬值,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难做选择。
这是一个由内向外、逐层塌陷的过程,表面是优惠,背后是秩序的断裂。
而这场“价格狂欢”什么时候结束、以什么方式结束,还没人能给出答案。
但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
如果这种跌势不止,那受伤最深的,不会只是厂家和经销商,而是未来每一个持有油车的人。
所以,接下来买油车,大家得越来越慎重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