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新能源越野市场明显发力,猛士M817上市首周交付就超3700台,30分钟小订量5257台(样本有限,体感),1小时9713台的热度也在分母上不断拉高。我在展厅里摸着中控的哑光面,指尖感到细微的沙粒般的纹理,一种新车油香混着橡胶味道的味道扑过来,像是厂商刚把热度装进了风箱。
我对经销商老周说:你们把经销商定位成家人,这不是情感营销吗?
他回答:这话怎么就成真了?
我笑道:因为你们在最关键时刻不放手。
前段话有点大。其实并非把每个经销商都当成家人,只是把关系拉紧,明确共同目标;不是要人人情感都变成亲密,而是执行力和信任要像家里的规矩一样稳。说到这,我突然想起自己三年前在同一片展台看人们的眼神:不是谁给了你高光,是你们把问题拉回来并一起解决的那份坚持。(这段先按下不表)
三问插进来,打断我讲故事的脚步:
- 你觉得家人这个定位,实际能落到哪些场景里?
- 经销商愿不愿把风险和收益对半分,界线该怎么画?
- 华为更深的参与,会不会带来售后和下单节奏的变化?
场景切换。对比同价位/同类车型的一个实操差别,是我最近最常对比的点。M817在可城可野可远方的定位里,越野模式下的底盘支撑和减震控制更偏硬朗,路面坑洼时的姿态更稳定;同价位的对手则更偏舒适,悬挂更软,过大点的坑时会有更多的车身自适应动作,舒适但通过性略显被动。你要是每天在城市和郊野之间来回切,差别就像把车内的坐姿调硬一点和调软一点:一台让你踩下去就稳稳跳起来,一台更像在地毯上走路,脚感不同,但两者都能到达目的地。实操上,这并非空话——M817的地形自适应和刹车响应在越野路况下更直接,油门反馈也更线性。对比下,另一款同价位车,在急速转向或湿滑路面,车身姿态需要更多驾驶员手感来捏住稳态。
供应链/研发这点,我用生活比喻讲清楚:就像做早点摊,面粉、油、蔬菜都不能迟到;若某个环节卡住,整碗汤都会变淡。IPD与IPMS的协同,就像你在前台点单时,设计师、工程师、市场和经销商都在同一个系统里对话,决定了这锅汤到底要偏清爽还是偏浓厚。要是你问这会不会变成术语堆,我就用最日常的画面来回答:就像你让同事把路线图发到群里,大家都能看到谁负责哪块,谁在等谁回话。若有延迟,问题就积累成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翻到一个不显眼但挺有意思的细节:笔记夹里夹着一张上周试驾日的电量曲线贴纸,旁边是一张手写姓名和时间的签到单。并不是最精彩的部分,但它提醒我:所有家人般的共创,其实都从一个简单的、可测量的时间线开始。
临场小计算(心算保值率/百公里成本)。假设纯电动版本,耗电约20kWh/100公里,电价0.6元/kWh,粗略成本大约12元/100公里(不计充电损耗、损耗、充电桩折旧等因素,数据仅供参考,真实值会波动)。如果是混动车型,按6.8元/L、综合百公里耗油约10–12L来算,成本约68–82元(这也只是区间,实际还要看路况和热管理)。不确定,这两组数能不能说清所有情形,但至少给你一个日常感受的基线。
销售同事小张在我耳边轻声说过一句话:这车一开出去就像带头盔,越野路面也有信心。他这句话没有技术堆砌,却把实际体验说清楚——你在路上多一个信号源,就多一分从容。
说到产业边界,我还想把对比看得见的点继续拉紧:M817推出后,哨声一响,8月亮相市场就有口碑、销量双线并行的势头;同梯队其他品牌能给你的,大多是城市化的舒适感和更强的驾乘平顺性,而猛士则更像是一位在野外也能说话清楚的同伴。你会不会因为这份家人式的协作,愿意在售后、配件到服务节奏上,给经销商多一些容错和更多反馈通道?
一个小细节:我也在想,会不会因为家人这个词,某些经销商把风险推得更低、但执行力反而被稀释?这确实需要在后续的共创会上再看清楚。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一个真实场景:凌晨两点钟的电话,是客户的焦虑在喊等不及了,也是服务团队的反应速度在证明家人不是口号,是一句承诺。
如果你要问我的猜测(不确定),我觉得华为在IPD/IPMS的落地,可能会把车型定义、市场反馈和售后联动做得更紧密,但具体到某些组件的更深层集成,仍需要时间来打磨。你同意吗?你觉得这样的共创模式,最终最需要的,是谁来维持这份信任与执行力?
这份家人书信能不能落地,取决于三件事:一是经销商与品牌之间的信息通道能否保持即时性与真实性;二是用户的真实反馈能否被快速整合进产品与服务的迭代;三是技术合作在真正的市场场景中,能否带来逐步可感的驾驶体验和后续成本优势。你怎么看?在你眼里,家人化的经销商关系,会不会成为越野赛道上的新标配?这段路,留给我们一起走,也留给你一个细小的、可触摸的外观细节去观察:车门把手处的金属光泽是否随时间变得更稳,还是会被路面的盐雾悄悄侵蚀。
(这段先按下不表)
开放结尾的问题留给你:下一个季度,你最期待经销商能帮你解决的,是哪一件具体的小事?是试驾体验的连贯性,还是售后耗时的缩短?还是百分之三十的定制化服务?你愿意把你的答案写给我,看看这份家人式的共创,究竟在你身边落地成什么样的改变。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