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驾驶着新能源汽车,刚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准备在家附近充电,却发现找不到一个可用的充电桩。你打开几款地图APP,定位到最近的充电站,信心满满地驱车前往,结果一却发现充电桩不是被燃油车占着,就是设备故障。这时候,你的充电焦虑可能会一点点升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选择新能源汽车的初衷。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数年间,尤其是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不均的区域时有发生。如今,2025年已至,充换电行业迎来发展整整10周年。自2015年政策发力以来,中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几乎覆盖了城市、乡村、路网系统中的每一个角落。充电桩的数量猛增,技术有了飞跃式进步,用户体验也提高了不少。在这个十年节点上,充换电行业也迎来了新的阶段和全新挑战。
万事俱备,“补能”转向便捷化、科技化
“跟几年前比,这种方便劲儿甭提了!”这是北京市金台西路附近某新能源车主赵先生的感慨。几年前,为了找到可用的充电桩,他开一圈得折腾个十几分钟,而现在只要点开APP,附近方圆三公里到处都是充电站,二十家不止。特来电、星星充电、特斯拉的超充、蔚来的换电和理想的充电站,从普通充电到超充站选择,现在一下变得多了起来。
记者随后还走访了北京朝阳区某大型商场停车场,说实话,也是头一回见移动充电机器人——就像“大号充电宝”一样跟着车主跑。停车场里的所有车位都可以停车,新能源车主们只需打开手机下单,它就会准确无误地找到你的车,为你的车充电。车位不够、电桩和电车的“爱情长跑”太痛苦?这种便携的充电模式成了大城市里空间吃紧停车场的救场侠。
“每天我都得跑好几个商场。”充电机器人企业员工老李正在调试设备,他嘴角夹着烟,手上却忙个不停。穿着功夫鞋的老李告诉记者,光是在朝阳区,像他们这样的机器人已经在用,不到半年,商场和停车场都反馈特别好。
这种智能化充电模式的普及,反映了充换电行业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新技术的发展让用户不用再担心长途自驾续航里程,“充电焦虑”有了切实解决的方向。
老旧小区:装个桩怎么就这么难
盲目乐观也没用。仅有的设备还远远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有些场景比如老旧小区,车辆乱停、老化电网,让安装私人充电桩简直成了一场与物业“谈判”的持久战。
家住北京甜水园的李女士是十年前就开始驾驶新能源汽车的一批车主。她家的社区人口密度大、停车位少,想装一个私人充电桩时,物业却以电容不足或安全问题为由拒绝盖章。后来无奈之下,她直接找了国家电网的工作人员来鉴定,专家指出可以满足容量要求,并在楼旁设了供用箱。可是,事情并没有就此了结,邻居们也想安装,物业仍然拒绝,且拖延了数月,这样的“推诿战”成了居民之间茶余饭后的愤懑话题。
不仅是甜水园,同样位于北京的管庄小区,也因为老旧设施问题导致了居民充电难题。小区过于拥堵,停车位完全不够。有些车主为了抢个位置,把草坪都压得不成样子,可谓无奈中的自救。住在社区的一位老大爷指着小区一根坏掉的老充电桩说:“这东西,刚开始都挺新鲜,现在谁都不用,压根不顶事。”
不仅私人桩难以普及,公共桩也存在布局失衡问题。少地区普遍覆盖不到位,城市外更是空白点不少。不少用户吐槽城区充电站密度够高,但郊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却不够便利。李女士还记得一次长途旅程在高速服务区的梅厂那儿卡住了。本来以为服务区有充电桩就能解决问题,结果现场没空位,临时等了一个小时。她说,进京前的补能站点怎么还如此紧缺?
说句实话,这种问题对很多新能源汽车车主来说并不陌生。充电桩的推广不能只看数量,还得看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事可绝不是单靠基础扩张就能做到的。
接下来咋整?精准布局与服务升级很关键
从整体来这些年的发展让人欣慰,但还不足以让我们高枕无忧。专家指出,未来十年的充换电行业更需要从服务品质和技术迭代上找突破口。
首先就是补短板。特别是在老旧小区和高速服务区等场景下,要加快布局智能化集中充电设施,大功率充电技术是关键方向,而老旧设备更需要更新换代。这种“大刀阔斧”的建设模式,从硬件阁局到技术对接,都得全面配合起来。
差异化的充电服务是重要抓手。不同车主有不同场景需求,如何用更贴合场景的方法带来自如补能体验,需要更细致灵活的创新。像移动充电设备的推广,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给空间受限场景下的新能源汽车一条新路径。
再次,各个地方的电网容量和变电站部署应该同步跟上,包括县乡经济基础较弱的地方。人买车容易,维持基础功能却很难,这些问题要尽早解决。
车网互动(V2G)技术若能走向成熟,低谷时段用电再反哺电网,将会是“零碳交通”的升级解决方案。目前该技术距离全面落地还有一些瓶颈,比如车辆寿命,这就需要产业链的企业共同协作。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建设节奏。此前的10年,我们让充电桩从无到有;接下来的10年,在便捷、智能中升级用户体验,或许是每一家企业都必须全力以赴去解决的关键使命。咱们的新能源汽车车主们期待的不仅是车好,还能让生活更‘得劲’一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