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相关部门发文,针对许多新能源车企夸大宣传的“智能驾驶”,不能再使用“智能驾驶”这一说法,一律改成辅助驾驶。公告一经发布,各大新能源车企纷纷改变口径,比如智能行车变成智能行车辅助,高速领航变成高速领航辅助,确实更加规范。
这还没完,近日工信部发文,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看来新能源汽车重点推广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也迎来了整顿。
有一说一,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其简约美学和科技感,成为众多车企的“标配”,像特斯拉的完全嵌入设计、小米SU7的半隐藏式造型、蔚来的自动弹出式把手等,都是比较经典的设计。而且车企通过差异化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并且将其作为“降低风阻”的卖点。
不过,这一设计在碰撞、断电等极端场景下暴露出的安全隐患,也引发了公众对“科技与安全”平衡的激烈讨论。同时要知道,隐藏式门把手依赖车辆的电力系统供能,万一断电,很容易失效。
举个例子,2024年4月某品牌车型的追尾起火事件中,车门因电路中断无法打开,导致伤亡扩大;2025年3月某品牌车型的高速碰撞事故中,救援人员同样因隐藏式把手失效延误救援。
除了断电失效,隐藏式门把手还存在各品牌应急开关位置隐蔽且不统一的问题,例如特斯拉的机械拉手需撬开特定盖板,普通乘客或路人难以快速识别。而且部分隐藏式把手在碰撞后变形或断裂,导致门锁机构失效,这种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会进一步加剧风险。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工信部拟定的新标准从功能逻辑、机械冗余、标识规范等多维度提出要求,首先是强制要求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机制,确保碰撞、断电时车门仍可通过物理方式开启。其次,针对车辆翻滚或坠落场景,规范把手触发逻辑,防止因误操作导致车门意外开启,降低乘员跌落风险。再者,要求隐藏式内把手的应急标志必须清晰可见,位置标准化,避免因标识隐蔽或设计混乱延误逃生。另外,新增电动把手的防夹性能、结构强度及动态试验要求,模拟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
显然,新规实施后,车企需投入成本优化机械结构、增设冗余系统,甚至可能牺牲部分外观设计以符合安全标准。毕竟隐藏式把手降低风阻的优势,安全面前不值一提。
结束语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争议,本质是汽车工业“激进创新”与“基础安全”矛盾的缩影。工信部的介入,为行业划定了明确的安全底线:科技感不应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而且这场整顿不仅关乎门把手的设计走向,更是一次对汽车产业价值观的重塑:当科技与安全博弈时,后者必须成为不可妥协的标准。说得直白些,“颜值再高,也比不上生命的分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