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星愿这车上市直播,第一反应就是,唉,这性价比还挺能打的。6.58万起的限时价格,算是近两年里少见的实惠了,尤其是竞品里像XX和YY都得7万起步,有点心动。但我知道,这价格下去绝不可能啥都给你堆上去,得看看细节。
售后跟销售说,这场直播影响还挺大,卖得快。销售直接告诉我,咱们这价格段,360度轮毂视角这个配置,根本没人给你配,还说啥盲区监测。我心想,这功能真能落地吗?光是增加摄像头成本,供应链这边得费多大劲……其实也不算大,摄像头模块这东西,技术成熟了,现在一套成本估计不到700块,估计厂家自己偷偷压进去了。这种东西,像拼图游戏一样拼,供应链上游有个摄像头厂家敲定规格,几家供应商抢单,价格才能下来不是?我跟供应链朋友聊过,越是成本控,越得这套找对人帮忙比较顺。
刚才翻照片,看到星愿那个新轮毂设计挺讲究,真实感不错。360视角不光摄像头,轮毂本身尺寸和线条也得配合,可以减少反光和遮挡。其实我个人觉得,这点有点像研发里搞工艺品细节,花小心思能收到大效果。不过你千万别幻想,它能完全代替目测,开车还是得眼睛带脑子。我还有个朋友,最近买了竞品ZZ,他就吐槽,加了360度视角,结果晚上视角反而模糊,晃动大,影响不小。星愿这车到底做到什么程度,得等后期真车体验才能评判。
关于性价比这件事,我之前说的不错,有点大了。现场看,空间中规中矩,对比同价格的A和B,星愿后排腿部空间比A小了约5公分——样本少,估计,但肉眼感受明显。A车后备箱大很多,B的悬挂设计更偏运动,星愿则显得舒适为主。让我有点纠结的是,如果你看重空间,数据可是往往比价格重要得多,买车这事,我们能不能只看价格?你怎么看?
说到研发流程,有个朋友刚刚从一家一线车企研发部跳槽过来,他跟我说,这种新技术投入之前一轮测试要花几个月,不光是软硬件匹配,还关系到供应商之间的博弈。就比如这次360度轮毂视角,那涉及摄像头供应商、主机厂的软件团队,还有后端的图像处理算法匹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体验感就会打折扣。供应链层面好比一条流水线上的工序,工序假如一个慢了,最后给消费者的就是延迟和缺货。你是否也觉得现在车企拼的,更多是供应链的战术和策略,而不是单纯造车?
突然想到,我自己老觉着车企宣传有种我给你量身定制的感觉。实际上呢,这都是标准件组合的艺术,你选配置加点配件,能选的就那么多。好比点菜菜单里精心排布的几个主打菜。星愿所谓360度轮毂视角,我猜其实是加了几颗高清摄像头+算法优化+小屏幕交互的合体概念,产品包装得很漂亮,一听就高科技。没细想过,但这种设计是干货还是噱头,时间才是最好审判官。即使有些功能搞得好,小众用户用起来也可能乱花渐欲迷人眼。
说回渠道,这次星愿选择限制时价格,像是小范围的试水,也可能是缓解经销商的压力。销售那边跟我聊的时候说,这批车先打破价格底限试试水,也得看经销商怎么收单。销售还提到,购车用户里30%是换购老车,40%是首次买车。就这里我倒有疑问,这配置和价格,能持续吸引老车换购的用户吗?毕竟很多人买车还是凭投资保值,星愿未来1年保值率,可能得低于3年前同价位的某竞品。简单心算一下,这车如果首年折旧约25%,也就是他真实成本3年得考虑下去。
说到盲区,360度轮毂视角的确让盲区在城市里变得小点,停车时尤其方便。师傅那阵儿试车回来说,这个功能,刚开始不太会用,后来一用就停进小区口的紧凑车位,省事不少。但我自己用过竞品,有个小毛病是视角切换太频繁让人烦躁,想静态看一下又误触切到别的角度。车机交互体验这一块,厂商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用户感受五花八门,这点真的有待摸索。
(这段先按下不表)关于驾驶时系统对轮毂盲区的识别准确度,我还想多挖掘一点,有没有场景下摄像头入灰、雨水影响画质导致误判?估计这技术短期内难完全孵化成熟。可能得等着下个版本再升级。
我在想,你有没有碰到过类似功能,刚用时感觉贼方便,过几天就又归零了?好比车内空气净化功能,刚买时天天开,半年后怕麻烦就关了。车这个东西,不光技术好不好,操控舒服与否,甚至一点小毛病的容忍度,都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购买判断。星愿这个360轮毂视角会不会也步这后尘?
最后说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星愿的电池管理系统比我想象中简单,这点挺意外。按理说,电池管理是重头戏,搞得越复杂理论越安全,实际体验得看续航表现和安全报告。能不能让电池和这360度视角一样,既有实用价值又够靠谱?
不管怎么说,星愿这波布局让我对竞争格局有点期待。你觉得,技术革新和价格优惠,哪个先成了用户真正的下定决心点?车里的智能配置到底会不会成为买车的底线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