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胜电子:从宁波小厂到全球智能汽车巨头的逆袭之路

一、初创:宁波车间里的 “汽车零件火种”(2004-2010)

均胜电子的故事,得从 2004 年的浙江宁波说起。那时候的中国汽车市场正悄悄升温,街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车企对零部件的需求跟着涨,但高端零件大多依赖进口。就在这波浪潮里,均胜电子正式成立,一开始就把目标瞄准了汽车高端功能件,专做发动机涡轮增压进气系统、空气管理系统这些技术活儿。

刚起步那几年,简直是 “在夹缝里求生存”。当时国内零部件市场要么是外资巨头的天下,要么是小作坊靠低价抢生意,均胜电子既没名气,又缺资源,最大的难题是 “进不了大厂的门”。那时候团队也就几十个人,挤在宁波一间租来的旧车间里,设备都是二手的,生产全靠老师傅凭经验把控。有老员工回忆,2005 年为了拿下第一个小订单,技术负责人带着样品跑了车企八趟,每次都被当面挑出问题,回来改到凌晨是常事。

最头疼的是技术门槛。比如做涡轮增压进气系统,密封精度要求特别高,差 0.1 毫米都不行,刚开始生产的产品合格率还不到 60%,报废的零件堆得像小山。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团队就拆了进口零件一点点研究,画图纸的铅笔芯一天能用完好几根;没有检测设备,就自己改装仪器,反复测试到数据稳定为止。为了保证交货期,车间里经常灯火通明,工人轮班倒,老板也跟着搬零件、盯生产,吃饭都在车间门口随便对付一口。

真正让均胜电子站稳脚跟的,是 2006 年拿到的大众、通用的供货资格。那时候这两家车企正在扩大产能,急需靠谱的本土供应商,均胜电子靠着 “性价比高、响应快” 接住了机会。有次大众的零件出了点小问题,均胜的技术团队连夜开车赶过去,当场解决问题,比外资供应商的响应速度快了整整一天,这事儿让大众对他们刮目相看。

2008 年是个关键节点,均胜电子晋级成了大众的 A 级供应商,还成了通用的全球供应商。这意味着他们终于能拿到稳定的大订单了,车间也从旧厂房搬到了新厂区,第一次用上了标准化生产线,员工增加到两百多人。2010 年,均胜又和德国普瑞在宁波成立了合资公司,专门做汽车电子业务 —— 这步棋看得很远,当时汽车电子还没普及,但团队已经嗅到了智能化的苗头。到 2010 年底,公司年销售额突破了 3 亿元,虽然跟巨头比不算啥,但总算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有了自己的位置。谁也没想到,这个宁波小厂后来能变成在全球有几十家工厂的智能汽车巨头。

均胜电子:从宁波小厂到全球智能汽车巨头的逆袭之路-有驾

二、发展:从本土厂商到全球布局(2011-2020)

进入 2010 年代,中国汽车市场迎来爆发期,新能源车和智能汽车的概念开始兴起。均胜电子没满足于做传统零件,而是靠着上市融资和国际并购,一步步从本土厂商长成了全球化的智能汽车科技企业。这十年里,它踩准了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风口,也摸清了 “技术 + 并购” 的扩张门道。

(一)上市与全球化起步(2011-2016)

2011 年对均胜电子来说是 “鲤鱼跃龙门” 的一年 ——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 600699,一下子拿到了一笔宝贵的资金。更重要的是,上市让公司的名气和公信力大增,为后来的海外并购铺平了道路。

就在上市这年,均胜干了件震动行业的大事:并购德国普瑞。德国普瑞是汽车电子领域的老牌企业,做了几十年的车载控制系统,客户都是宝马、奔驰这些高端车企。当时好多人觉得 “一个中国小厂吞不下德国巨头”,但均胜团队硬是用诚意和方案打动了对方。这次并购被评上了年度中国十大并购案,均胜不仅拿到了核心技术,还直接获得了海外的研发团队和客户资源,一下子就站到了汽车电子的高起点上。

并购之后的整合是个大难题。中德团队的工作习惯、技术标准都不一样,刚开始开会经常吵得面红耳赤。均胜想出了个办法:派中国员工去德国学习,也请德国专家来中国指导,慢慢磨合出了一套 “双轨制” 管理模式。比如德国团队负责核心技术研发,中国团队负责成本控制和本地化生产,效率一下就提上来了。

这几年里,均胜的并购脚步没停。先后拿下了德国伊玛和德国群英,前者擅长汽车内饰电子,后者专攻智能驾驶相关部件。通过这几次并购,均胜在国内的宁波、上海、长春等地建了工厂和研发基地,海外版图也扩展到了德国、美国、葡萄牙等国,真正实现了 “全球化布局”。到 2016 年,公司员工超过 1 万人,年销售额突破 100 亿元,从 “宁波本土厂商” 变成了 “全球汽车电子玩家”。

(二)全球资源整合与业务升级(2016-2020)

2016 年之后,均胜电子进入了 “全面整合期”,不光买企业,更注重把买来的资源捏合成自己的竞争力。这一年,他们并购了美国 KSS 和德国 TS—— 美国 KSS 是汽车安全领域的专家,做安全带、安全气囊很有一套;德国 TS 则在智能车联技术上有优势。并购之后,均胜直接设立了智能车联公司,把车联网业务当成重点来抓。

2018 年的并购更是大手笔:拿下日本高田的优质资产。虽然日本高田当时出了安全问题,但它的核心技术和全球客户网络还是很值钱的。均胜把这些资产和美国 KSS 整合到一起,成立了均胜汽车安全系统,一下子就在全球被动安全市场拿到了约 30% 的份额,直接跟博世、奥托立夫这些巨头掰手腕。有行业人士说:“这步棋让均胜一下就坐稳了汽车安全领域的前三把交椅。”

整合过程中,均胜特别注重 “技术融合”。比如把德国普瑞的车载控制技术和美国 KSS 的安全系统结合,开发出了 “智能安全座舱”,能在紧急情况下自动调整座椅位置、弹出安全气囊,还能同步报警。这种创新产品很受车企欢迎,宝马、奔驰都主动找上门合作。2019 年,均胜成立了智能车联事业部,运营主体叫均联智行,专门做车联网解决方案,当年就拿到了大众的大额订单。

到 2020 年,均胜电子已经彻底完成了转型。不再是单纯的零部件供应商,而是形成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和汽车安全系统四大业务板块,在全球有 19 个研发中心和超过 50 个生产基地,员工人数突破 4 万人。这一年的营收达到 478 亿元,虽然受疫情影响有所波动,但已经稳稳地站在了全球智能汽车科技企业的第一梯队。

三、现状:智能汽车浪潮中的稳与进(2021-2025)

最近几年,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智能座舱有华为、小鹏抢市场,汽车安全领域有博世、奥托立夫施压,均胜电子虽然盘子大了,但日子也没以前那么轻松。不过从 2025 年的情况看,它靠着四大业务的协同效应,不仅稳住了基本盘,还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一)业绩:波动中的多元增长

2021 到 2023 年,均胜的业绩跟坐过山车似的。2022 年因为疫情,汽车产业链停摆,传统零部件业务销售额跌了近 15%,好多人都担心 “均胜扛不住了”。但没想到,智能驾驶和新能源管理板块站了出来 —— 当时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车企对智能部件的需求暴涨,这两大业务收入一下涨了 80% 多,刚好补上了传统业务的缺口。

2024 年市场回暖后,四大板块一起发力,业绩彻底反弹。这一年均胜还干了件大事:收购香山股份,进一步巩固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智能座舱领域的地位。2024 年的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50 亿元,同比涨了 18.2%;归母净利润 21.3 亿元,同比涨了 42.6%,其中智能驾驶业务的增速最快,达到了 95%。

细分来看,四大业务各有亮点:智能座舱业务收入 220 亿元,同比涨了 12%,推出的 “多屏交互座舱” 在新势力车企中的渗透率超过 30%;汽车安全系统收入 280 亿元,虽然增速只有 8%,但市场份额稳定在 30% 左右,是妥妥的 “基本盘”;智能驾驶业务收入 95 亿元,同比暴涨 95%,激光雷达和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很受追捧;新能源管理业务收入 55 亿元,同比涨了 60%,高压快充系统成了新的增长点。

但挑战也不少。智能驾驶领域,华为的 ADS 系统功能更全,价格还低,给均胜带来了不小压力;汽车安全领域,原材料价格波动大,钢材和电子元件的成本占比超过 50%,有时候刚签完订单,价格就涨了,利润一下被压缩。不过均胜有自己的办法:智能驾驶靠 “定制化” 突围,针对不同车企的需求做专属方案;汽车安全业务则靠规模化生产降成本,全球工厂统一采购,把原材料成本压降了 10%。

(二)布局:四大板块的深度协同

现在的均胜电子,四大业务不是各干各的,而是互相帮衬,形成了 “四轮驱动” 的布局。汽车安全系统是 “压舱石”,2024 年在全球被动安全市场的份额保持在 30%,客户涵盖宝马、奔驰、大众等全球巨头,稳定的现金流能支撑另外三大业务的研发和扩张。

智能座舱是 “增长主力”。2024 年推出的 “AI 智能座舱” 能根据驾驶员的情绪调整车内温度和音乐,还能实现语音控制所有功能,刚上市就拿到了比亚迪、理想的大额订单。更关键的是,智能座舱能和智能驾驶系统联动,比如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座舱屏幕自动切换到娱乐界面,提升用户体验。

智能驾驶是 “未来引擎”。2024 年激光雷达出货量突破 120 万颗,同比涨了 120%,跟小鹏、蔚来都达成了深度合作。技术上也有突破,开发的 L2 + 级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能实现自动变道、停车场记忆泊车,性价比比同行高 20%。而且智能驾驶和汽车安全系统能形成 “预警 - 防护” 闭环,在检测到危险时先自动刹车,再弹出安全气囊,大大提升了行车安全。

新能源管理是 “潜力股”。2024 年推出的 800V 高压快充系统,能实现 “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适配大多数新能源车车型。这个业务还能和智能座舱结合,在充电时通过座舱屏幕显示充电进度和周边服务信息,增强用户粘性。四大业务就像四个轮子,缺了哪个都不行,协同起来才能跑得稳、跑得远。

(三)竞争:差异化突围的 “生存战”

现在的市场,均胜面临着 “前后夹击”。智能座舱领域,华为靠鸿蒙系统生态抢高端市场,小厂商靠低价抢中低端市场;汽车安全领域,博世、奥托立夫在技术上紧咬不放;智能驾驶领域,特斯拉、Mobileye 也在跨界入局。但均胜靠 “技术整合 + 全球化服务” 打出了差异化。

比如智能驾驶业务,别人都在拼单一产品,均胜就拼 “全栈解决方案”。从激光雷达、摄像头到域控制器,再到算法软件,能给车企提供 “一站式采购” 服务。有个新势力车企老板说:“以前要找好几家供应商才凑齐自动驾驶部件,兼容性还老出问题,现在均胜一家就能搞定,调试成本降了三成。”2024 年,光是新能源乘用车的智能驾驶订单就涨了 110%。

汽车安全业务的优势在 “全球化服务”。均胜在全球 50 多个生产基地能实现 “就近供货”,比如给德国大众供货的零件就在德国工厂生产,给美国通用供货的就在墨西哥工厂生产,不仅节省了运输成本,还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有大众的采购经理说:“均胜的交货准时率能达到 99%,比其他供应商高 5 个百分点,合作起来特别省心。”

新能源管理业务则靠 “技术适配性” 突围。别的企业的快充系统只适配少数车型,均胜的系统能兼容 80% 以上的新能源车,不管是比亚迪、特斯拉还是蔚来,都能无缝对接。2024 年上半年,新能源管理板块的客户留存率达到了 88%,比行业平均水平高 20 个百分点。

四、未来:全球智能汽车生态的新征程(2026-2050)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均胜电子不能再靠 “并购扩张” 了。未来二十多年,必须把四大产业的协同效应做到极致,从 “规模增长” 转向 “质量提升”,才能在行业里站稳脚跟,真正成为 “全球智能汽车生态领军者”。

(一)智能座舱:从 “硬件堆砌” 到 “生态融合”

未来的智能座舱,会变成 “移动的智能空间”,不再是简单的屏幕和座椅堆砌,而是要和生活、工作场景深度融合。均胜的优势是有多年的座舱技术积累,必须把这个优势放大,从 “卖硬件” 变成 “做场景解决方案”。

首先要搞 “AI + 座舱” 深度融合。到 2030 年,要联合 15 家国际科技企业,推出 “智慧座舱生态系统”,能实现语音、手势、眼神多模态交互,还能联动家里的智能家居 —— 比如下班路上通过座舱语音控制家里的空调开机、电饭煲煮饭。2024 年试产的 AI 座舱系统,三个月就拿到了 50 万台的订单,未来这个模式肯定能成。

其次要做 “个性化定制”。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用户的习惯,比如宝妈需要儿童模式(自动调低音量、显示动画片),商务人士需要办公模式(连接电脑、投影文件),就针对性地设计座舱方案。还要推出 “座舱升级服务”,老车主能付费升级系统和硬件,不用换车就能享受新功能,提高客户粘性。

还要拓展 “座舱 + 服务” 场景。在出行场景搞 “车载新零售”,通过座舱屏幕下单咖啡、预订酒店,到店直接取货;在办公场景搞 “移动办公室”,座舱能连接企业内网,实现视频会议、文件处理,让通勤时间也能高效工作。这些场景能让智能座舱从 “汽车配件” 变成 “生活必需品”。

(二)智能驾驶:从 “辅助功能” 到 “自动驾驶”

智能驾驶的未来是 “L4-L5 级自动驾驶”,汽车会变成真正的 “移动机器人”,不需要人类干预就能安全行驶。均胜要靠技术和数据,打造中国一流的自动驾驶生态平台。

国内市场要 “精耕细分场景”。重点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停车场这三个优势场景,2035 年前要在 L4 级自动驾驶领域做到全球前三。比如城市道路场景,要开发 “复杂路况处理系统”,能应对闯红灯、加塞等突发情况;高速公路场景,要实现 “编队行驶”,降低能耗和事故率;停车场场景,要做到 “全程无人泊车”,车主下车后汽车自动找车位、停车。

技术上要 “数据 + 算法” 双突破。2030 年前要建成 “自动驾驶数据大脑”,用全球亿级车辆的数据训练算法,让系统越用越聪明。还要搞 “车路协同” 技术,把汽车和道路上的摄像头、传感器联动起来,提前感知一公里外的危险。生产上要升级 “智能工厂”,用机器人组装激光雷达、域控制器,把良品率提到 99.9% 以上。

还要拓展 “自动驾驶服务”。跟着 “智慧交通” 政策走,给城市提供 “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方案”,包括车辆改装、系统部署、后期运维。比如给深圳、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提供服务,既能拿到政府补贴,又能积累实战数据。未来自动驾驶服务的收入占比要达到 30%,从 “卖产品” 变成 “卖服务”。

(三)新能源管理:从 “充电系统” 到 “能源生态”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不光是 “充电快”,更要 “能源用得巧”。均胜要靠技术创新,打造 “车 - 桩 - 网” 一体化的能源生态。

国内市场要 “覆盖全场景充电”。重点做家用充电桩、公共快充站、换电站这三个板块,2035 年前要在公共快充领域做到行业第一。比如家用场景,要开发 “智能充电桩”,能低谷时储电、高峰时给车充电,帮用户省电费;公共场景,要搞 “超充站网络”,实现 “三分钟快充”,比现在的加油还方便;换电场景,要推出 “标准化换电包”,适配不同品牌的新能源车,三分钟就能完成换电。

技术上要 “突破能源管理瓶颈”。2030 年前要研发出 “智能电池管理系统”,能精准预测电池寿命,还能自动优化充电策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30% 以上。还要搞 “V2G 技术”(车辆到电网),让新能源车在电网缺电时放电、电多时装电,帮车主赚差价,也缓解电网压力。海外市场要重点布局欧洲、东南亚,这些地方新能源车增长快,充电设施缺口大,2040 年前要让海外收入占比达到 45%。

(四)汽车安全:从 “被动防护” 到 “主动安全”

未来的汽车安全,会从 “事故后防护” 变成 “事故前预防”,要和智能驾驶、座舱系统深度联动。均胜要靠 “主动 + 被动” 结合,打造全球最安全的汽车防护体系。

要开发 “主动安全预警系统”。把摄像头、雷达和安全气囊、安全带联动起来,在检测到碰撞风险时,先自动刹车,再收紧安全带、调整座椅,最后弹出安全气囊,形成 “三重防护”。2024 年推出的这套系统,能把事故伤亡率降低 60%,已经拿到了宝马、奔驰的订单。

还要做 “个性化安全方案”。根据乘客的身高、体重调整安全气囊的弹出力度,给儿童设计专属安全座椅和防护系统。针对新能源车,要开发 “电池安全防护系统”,在电池起火前自动降温、断电,还能弹出逃生通道,解决新能源车的安全痛点。

全球布局要 “本地化生产”。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的工厂都要升级,生产符合当地标准的安全系统,比如欧洲的碰撞标准更严,就针对性地加强材料强度;北美的皮卡多,就开发适合皮卡的安全方案。还要和当地车企联合研发,比如和福特合作开发皮卡安全系统,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风险防控:稳住发展的 “基本盘”

均胜横跨四大产业,还做全球化业务,面临的风险也更多,必须做好风险防控,才能走得稳、走得远。首先要盯紧政策变化,新能源汽车受补贴政策影响大,智能驾驶受数据安全政策限制,要成立 “全球政策研究中心”,提前预判变化,比如补贴退坡了就提前降成本,数据政策严了就建本地化数据中心。

其次要管好供应链风险,芯片、钢材这些原材料价格波动大,要建 “全球供应链网络”,在多个国家布局供应商,避免单一来源断供;还要通过期货锁定原材料价格,降低成本波动风险。产品要管好质量风险,每批安全系统都要经过碰撞测试,每台自动驾驶设备都要经过百万公里路测,哪怕多花成本,也不能砸了 “安全” 的招牌。

还要控制财务风险,集团盘子大了,资金管理很重要。要建 “全球资金池”,统一调配各个板块、各个地区的资金,避免有的地方缺钱、有的地方资金闲置;海外业务要做好汇率对冲,避免汇率波动造成损失。研发投入要控制风险,不能盲目跟风,要聚焦 L4 自动驾驶、智能能源管理这些有明确需求的核心技术。

五、发展关键点:智能汽车巨头的生存密码

均胜电子能从宁波小厂长成全球智能汽车科技巨头,不是靠运气,背后藏着五大 “生存密码”,这些也是它未来继续领跑的关键。

(一)并购整合:扩张的 “加速器”

均胜最独特的优势就是 “并购 + 整合” 的能力,这是很多企业学不来的。从德国普瑞到日本高田,每一次并购都不是简单的 “买公司”,而是 “买技术、买客户、买人才”,然后快速整合到自己的体系里。比如并购德国普瑞后,不仅拿到了车载控制技术,还把宝马、奔驰这些客户变成了自己的长期合作伙伴;并购美国 KSS 后,迅速整合出全球前三的汽车安全系统业务。

这种能力帮均胜少走了十几年的弯路。要是靠自己研发,可能十年都追不上外资巨头的技术,但通过并购,短短几年就掌握了核心技术。而且整合过程中,均胜不是 “一刀切”,而是尊重原有团队的技术积累,再注入中国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快速响应能力,形成了 “1+1>2” 的效果。2024 年收购香山股份后,不到半年就实现了技术融合,推出了新的智能座舱产品,这就是整合能力的体现。

(二)技术协同:核心的 “竞争力”

均胜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突围,靠的是 “四大业务的技术协同”。不是各个板块各干各的,而是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新能源管理和汽车安全的技术捏合到一起,开发出别人没有的创新产品。比如把智能驾驶的预警技术和汽车安全的防护系统结合,做出了 “主动安全座舱”;把新能源管理的快充技术和智能座舱的交互系统结合,做出了 “智能充电座舱”。

这种协同能力不是一天能建起来的。均胜专门成立了智能汽车科技研究院和新能源研究院,就是为了打破板块之间的技术壁垒。2024 年研发费用率达到 6.8%,比上年还涨了 0.5 个百分点,在全球有几千个研发人员一起攻关。现在客户买均胜,不是冲着单一产品来的,而是冲着 “一站式解决方案” 来的,这就是 “护城河”,竞争对手想抄都抄不走。

(三)全球化布局:发展的 “压舱石”

均胜的全球化布局不是 “摆样子”,而是真正做到了 “本地化运营”。在全球 19 个研发中心搞 “就近研发”,比如欧洲研发中心专门服务宝马、奔驰,北美研发中心对接通用、福特,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50 多个生产基地实现 “就近供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关税成本,还能规避贸易壁垒。

这种布局在市场波动时特别管用。2022 年中国市场受疫情影响,欧洲和北美市场的业务就撑起了营收;2023 年欧洲能源危机,中国和东南亚市场又补了上来。而且全球化还能帮助技术迭代,不同地区的研发中心能接触到最新的技术趋势,比如欧洲的智能驾驶法规最严,那里的研发中心就能提前开发符合标准的产品,再推广到全球。

(四)客户口碑:市场的 “粘合剂”

“均胜电子” 这四个字,二十多年积累下来的口碑就是 “靠谱”。汽车安全系统从来没出过重大质量事故,交付准时率常年保持在 98% 以上;智能驾驶产品的故障率比行业平均水平低 40%;售后服务更是 24 小时响应,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北美,车企有问题都能快速解决。

客户口碑能帮均胜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大众和均胜合作了十几年,换了好几任采购总监都没换供应商,就是因为 “放心”;理想汽车刚开始做智能座舱时,对比了好几家供应商,最后选均胜,就是因为听说 “均胜的适配能力强、售后好”。在汽车行业,客户粘性特别重要,一旦建立了信任,就很难被替换,这就是均胜的宝贵财富。

(五)政策敏感度:成长的 “导航仪”

均胜每次踩准风口,都离不开对政策的敏感。2009 年跟着 “汽车下乡” 政策扩大产能,2015 年跟着 “新能源汽车补贴” 政策布局新能源管理业务,2020 年跟着 “新基建” 政策加大智能驾驶研发,2023 年跟着 “数据安全法” 建本地化数据中心,每一步都踩在了点上。

政策支持给了均胜很多机会。比如做新能源管理业务时,拿到了政府的研发补贴和厂房优惠;搞智能驾驶时,入选了国家 “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项目”,能提前在开放道路测试。未来只要继续跟着政策走,比如国家鼓励的 “智慧交通”“双碳目标”,均胜就往这些方向发力,肯定能抓住更多机会。

六、结语:智能汽车生态的新使命

均胜电子的二十多年,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缩影。从宁波车间的小厂,到全球智能汽车科技巨头;从做传统零件,到做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从本土运营,到 “全球研发、本地生产” 的生态,它经历过困难,也抓住了机遇,靠的是对技术的执着、对市场的敏感、对创新的坚持。

现在的均胜,正站在新的起点。行业竞争的加剧、技术变革的加速、政策环境的变化,都是它要跨过去的坎。但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四大业务的协同效应、强大的并购整合能力、全球化的布局、多年积累的客户口碑,这些都是新玩家短时间内学不会的。

未来的路,均胜不能再靠 “并购扩张”,而要靠 “技术创新”;不能再 “各板块独立”,而要靠 “生态融合”;不能只 “盯着产品”,还要 “盯着服务”。只要能把技术协同做好、把全球化服务做透、把客户口碑维护好,这个从宁波起家的企业,就能真正成为 “全球领先的智能汽车生态服务商”。

均胜电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企业不是只能做 “低价产品”,只要敢闯敢拼、重视技术、看懂趋势,一样能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站稳脚跟。既要守住 “品质、诚信” 的根,又要跟上 “智能、绿色” 的时代脚步。只有这样,才能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一次次突围,为中国的智能汽车发展,为全球的交通出行升级贡献更多力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