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油门下去,感觉自己不是在开车,是开着潜水艇扎进了一锅刚煮沸的牛奶里,四周白茫茫一片,连车头在哪都得靠信仰。
这时候,仪表盘上那个绿色的小方向盘图标还亮着,仿佛在用AI特有的平静语气对我说:“别慌,一切尽在掌握。”
我信你个鬼!
讲真,就在几个月前,我还跟朋友吹牛,说我这车上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简直就是从科幻电影里走出来的神仙配置。
高速上一开,手脚一解放,喝着咖啡听着歌,那感觉,怎么说呢,就跟请了个不要钱、不唠叨、技术还顶呱呱的贴身老司机,旁边车道的老哥看得眼都直了,那份从容,倍儿有面子。
那时候我觉得,人类驾驶的时代,可能真的要翻篇了。
可现实总喜欢在你最得意的时候,给你来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不,那股被气象专家称为“六边形战士”的全能冷空气一来,整个世界都不对了。
从新疆能把人吹成土拨鼠的扬沙,到江南缠绵得让人发霉的阴雨,就连我们这儿,前一天还穿着短袖在街上晃悠,第二天就得翻出压箱底的厚外套。
这种过山车式的天气,别说车了,我自己都有点CPU过载。
最要命的,还是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雾。
中央气象台的黄色预警挂出来的时候,我还在刷着短视频,没当回事。
直到第二天早上出门,推开门那一刻我以为我瞎了。
那雾浓得像一碗没放水的芝麻糊,邻居家的楼直接从视野里消失,开车上路,能见度估计也就两百米,对面的车灯像鬼火一样飘忽不定。
我哆哆嗦嗦地把双闪(危险报警闪光灯)摁亮,心里还在琢磨:我的“神仙配置”该上班了吧?
可能很多人都跟我有一样的迷信,觉得自己的车又是摄像头,又是激光雷达,又是毫米波雷达,三套系统“梦幻联动”,总不能连这点雾都搞不定吧?
事实证明,我们都太年轻了。
大雾天里,这些高精尖的传感器,有时候比咱们这双肉眼还拉胯。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摄像头这种纯视觉方案才是“睁眼瞎”,激光雷达肯定牛。
其实不然,雾里那些悬浮的小水珠,对光线来说就是亿万个微型棱镜,能把光线折射、散射得连它妈都不认识。
摄像头看出去,车道线模糊得像打了马赛克,分分钟给你带到沟里去。
而激光雷达,它发射出去的激光束,撞到这些小水珠上,就像孙悟空进了盘丝洞,信号被严重干扰,反馈回来的数据乱七八糟,根本没法精准建模。
它可能连前方是个行人还是一棵树都分不清。
相对来说,毫米波雷达的穿透性是最好的,它能“看穿”雨雪和雾气,但它的问题在于“眼神”不好,分辨率太低。
它能告诉你前面有个大家伙,可能是辆车,但具体是什么车、车速多少、有没有压线,它就说不清楚了。
这就好比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摘了眼镜,能看到人影,但分不清是吴彦祖还是苏大强。
所以,当你把身家性命全盘托付给这套“梦幻联动”的系统时,它内部可能正在上演一场混乱的“宫斗剧”:摄像头说“我瞎了,看不见路”,激光雷达喊“我被干扰了,前面有鬼影”,只有毫米波雷达还在坚持“我看到前面有东西,但看不清是啥”。
你猜,最后听谁的?
算法一懵圈,车子就可能做出一些让你心跳骤停的迷惑操作。
之前就有专业测试,在能见度低于500米的环境下,绝大多数车型的车道保持功能都会频繁失效,自动跟车也变得时快时慢,像个刚拿驾照的新手。
当然,我不是让大家把车扔了去坐地铁。
正确的姿势是“不依赖,但善用”。
把自动刹车、碰撞预警这些主动安全功能全开着,它们就像你身边一个时刻准备尖叫的朋友,虽然有点烦,但关键时刻真能拉你一把。
可驾驶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双手紧握方向盘,车速放慢到你能完全掌控的范围,跟车距离拉开到平时的两倍以上。
遇到那种伸手不见五指的路段,别犹豫,也别逞能,果断找个服务区或者安全的地方靠边停车,刷刷手机,等那锅“浓汤”散了再走。
说到底,辅助驾驶这东西,名字里就带着“辅助”两个字,它永远是副驾,你才是主驾。
在极端天气面前,再牛的算法也扛不住物理规律的碾压。
尤其是在这个天气变幻莫测的秋冬季节,各位老铁还是收起那份对科技的盲目崇拜吧。
科技是把双刃剑,这话都听出茧子了,但真到了能见度不足百米的路段,你才会发现,那把剑的锋刃,可能正对着你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