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谁能想到,曾经以传统重卡著称的青岛,如今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的热土?2024年上半年,青岛多家车企集体发力“智驾”,产值、销量齐飞。汽车产业升级背后,是哪些力量在推动?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正文
说起青岛,不少人脑海里还停留在“啤酒之城”的印象,但实际上,这座城市早已把汽车产业当作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尤其是近两年,在新能源风口下,青岛车企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个劲儿地往前冲。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7%,累计生产整车46.5万辆,同比增长37.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8.8万辆,同比暴涨490%。这样的数据,看着都让人心跳加速。
一提到五菱宏光MINIEV,大街小巷几乎人人见过。这款由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打造的小电动车,自上市以来全国销量突破170万辆。但企业并没有躺平吃老本,而是持续推陈出新——从纯电版、增程版到扬光EV,再到星光家族、宝骏悦也PLUS等,每一款都瞄准不同细分市场。不夸张地说,上汽通用五菱已经成了北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哥”。
另一边,一汽解放青汽公司作为老牌重卡巨头,也没错过这波转型机会。从鹰途中重卡平台,到轻型J6F,再到自主研发混动与纯电车型,还联合高校搞技术攻关,把三电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据副总经理王玉海透露,公司正大力开发面向未来的智能辅助驾驶产品,到2030年甚至要实现L4级自动驾驶,这目标可不小。
而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则更注重高端化与智能制造。他们每年投入数千万元进行设备升级,目前工厂自动化率居华东地区首位,各类机器人干活比工人还卖力。在质检环节,更是部署了毫米级别漆面缺陷识别系统,实现全流程100%自动检测,让瑕疵无处遁形。这种精益求精,说白了就是一句话——用户体验至上。
其实,现在谈新能源汽车,仅仅关注动力系统已经远远不够。行业正在悄然切换赛道,从单纯追求“油改电”变成全面拥抱“智联网”。比如,上汽通用五菱不仅搞出了灵眸辅助驾驶,还推出覆盖八大方言识别率高达95%的语音AI伙伴,让开车变得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自然。而解放青汽则通过北辰架构布局云端控制,为智慧物流铺路搭桥。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产业升级并不是哪一家企业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而是一条涵盖整车、电池、电机、电控、芯片乃至软件算法等多环节协同作战的大链条。例如,仅灵眸辅助驾驶方案,就需要传感器供应商、高精地图服务商以及人工智能团队深度合作。此外,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全国今年1-6月动力锂离子电池装机量同比提升65%,直接带动上下游材料及装备需求爆发式增长。可以预见,只要抓住核心零部件和关键软件研发的话语权,将来整个区域都会受益于这一轮科技红利。
当然,不少投资者容易掉进一个误区:觉得只要沾点新能源概念,无论买哪只相关股票都稳赚不赔。但现实却告诉我们,并非所有资源股或二线配套厂商都能分享到主流品牌崛起带来的红利。一些落后产能甚至可能被淘汰出局。因此,在配置资产时建议大家:
1. 优先关注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且掌握关键零部件(如动力总成/芯片/传感器)的龙头企业。
2. 适当布局具备上下游协同效应的平台型公司,比如既有主机厂又涉足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者。
3. 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可考虑部分优质ETF指数基金,以分散行业周期波动风险。
此外,对于想参与这个赛道的新玩家来说,不妨紧盯各地政府对绿色能源、新基建及人才政策扶持力度,因为这些软环境往往决定着长期竞争格局。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多比较车辆实际使用成本(如保养费、电价补贴)、售后网络完善程度,比盲目追捧所谓黑科技靠谱得多。
回头看这场围绕新能源与智驾展开的大戏,其实折射出整个社会对美好生活方式的不懈追求。从昔日靠汗水拼价格,到今天靠创新抢未来,“造好每一辆国民放心车”逐渐成为共识。那么问题来了:你认为下一个改变中国家庭生活方式的新车型,会不会就诞生在咱们身边呢?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如此火热又复杂的新能源汽车浪潮,你会选择相信“大品牌必胜”,还是愿意押注那些专注细分领域的小黑马?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