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电车续航仍是难题,焦虑何时解?

眼看着时间就要迈入2025年了,现在走在马路上,大家肯定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真是越来越多了。

有时候在等红绿灯或者堵车的时候,放眼望去,一排车里头,安安静静不发声音的电车能占到小一半。

从国家开始大力推广新能源到现在,也有好些年头了,很多人买车的首选,也已经悄悄地从传统的燃油车,变成了时髦的电动车。

可是,这事儿也有另一面,对于不少人来说,下决心买一辆电车,依然是一件需要反复纠结、思来想去的大事。

2025年了,电车续航仍是难题,焦虑何时解?-有驾

这纠结的核心,绕来绕去,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续航焦虑。

咱们看广告,车企宣传的续航里程一个比一个厉害,动不动就是七百公里、八百公里,甚至有的都宣称能跑一千公里了。

可为什么真到了自己要掏钱的时候,心里还是会犯嘀咕,总觉得这个续航里程不太靠谱呢?

这背后到底是技术真的还不行,还是我们自己的心理在作祟?

今天咱们就仔仔细细地聊聊这件事。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焦虑感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用车环境下,电动车的续航里程确实会打一个比较大的折扣,让车主的心情跟着电量表一起往下掉。

最典型的两个场景,一个就是跑高速,另一个就是过冬天。

开过燃油车的朋友都知道,跑高速时发动机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转速,车速也匀称,反而是最省油的时候。

2025年了,电车续航仍是难题,焦虑何时解?-有驾

但电动车恰恰反了过来,高速行驶对它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当车速提高到每小时一百公里以上时,车辆要克服的最大阻力就变成了空气阻力,这个阻力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而成倍增长。

这就好比你顶着大风跑步,肯定比平时要费力得多。

电动机为了对抗这股强大的风阻,必须持续高功率输出,电量的消耗速度自然也就快得惊人。

所以,很多电动车老车主都有一句口头禅,叫“高速续航打八折是常规,打七折算良心”。

一辆标称续航六百公里的车,真正在高速上以120公里的时速行驶,能跑出四百多公里就已经算表现不错了,这和加油车一箱油跑高速越跑越远的体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来说说冬天。

锂电池这个东西,天生就有点“娇气”,它在低温环境下化学活性会大幅度降低,能储存和释放的电量都会受到影响,这是它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这还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更耗电的是取暖。

2025年了,电车续航仍是难题,焦虑何时解?-有驾

燃油车开暖风,用的是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余热,相当于“废物利用”,基本不怎么增加油耗。

电动车可没有发动机这个“免费暖炉”,想要车里暖和,就得老老实实地消耗宝贵的电能来制热。

早期的电动车普遍使用一种叫做PTC的电加热器,那简直就是个“电老虎”,暖风一开,续航里程掉得比过山车还刺激。

后来车企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现在大部分新车都换上了更先进的热泵空调。

它的原理有点像把家里的空调反过来用,从车外的冷空气里“提取”热量搬到车内,效率比PTC高出不少,能节省一半以上的制热电耗。

但这终究还是要用电的,所以在寒冷的北方,电动车的冬季续航打个对折,真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事情。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存在这些实实在在的短板,难道这些年车企们都在“原地踏步”吗?

有人说,现在的电池技术其实没啥大进步,无非还是磷酸铁锂和三元锂那两样,所有的技术升级都好比是在原材料上“绣花”,听上去挺热闹,实际上换汤不换药。

这么说,其实就有点小看咱们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了。

2025年了,电车续航仍是难题,焦虑何时解?-有驾

必须承认,电池的底层化学材料确实没有迎来颠覆性的革命,但如果因此就说技术停滞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恰恰相反,正是在这两种主流材料的基础上,中国的车企和电池供应商们,把结构创新和系统集成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硬是闯出了一条世界领先的道路。

大家可以想想,以前的电池包,就是把一个个小电芯先装进一个个小模组里,再把这些模组塞进一个大电池包里,层层嵌套,空间浪费很严重。

现在呢?

你看看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它直接把电芯做成又长又薄的“刀片”形状,取消了模组这个中间环节,直接由电芯组成电池包,这就是行业里说的CTP技术。

这样做的好处立竿见影,同样大小的电池包里能塞下更多的电芯,能量密度一下子就上去了,续航自然更长。

而且这些“刀片”本身也成了车身结构的一部分,增加了整车的强度和安全性。

更进一步的,现在很多车企开始玩起了CTB技术,也就是把电池的上盖直接和车身底盘融为一体,车身就是电池包,电池包也是车身的一部分。

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绣花”,而是深厚的材料学、结构力学和系统工程能力的体现,是实打实的硬核创新。

2025年了,电车续航仍是难题,焦虑何时解?-有驾

除了在电池包结构上做文章,另一个缓解焦虑的有效办法就是让充电变得更快。

过去充电慢,跑个长途得提前规划好几个小时,到了服务区还得排队,体验很差。

现在,800V高压快充技术正在快速普及。

从小米SU7,到小鹏、智己等多个品牌的车型,都已经用上了。

这又是什么概念呢?

简单理解,就是把充电的“电压”提高了一倍,充电的“水管”一下子从花园里浇花的小水管,换成了消防队救火用的粗水管,充电速度自然就成倍提升。

“充电五分钟,续航增加两百公里”已经从一句广告口号,变成了很多车主可以享受到的日常。

当给车充电的速度,快得跟去加油站加油的时间差不多的时候,那种对续航的焦虑感自然就大大减轻了。

所以说,技术一直在大踏步前进,尤其是在这些工程应用领域,中国品牌已经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2025年了,电车续航仍是难题,焦虑何时解?-有驾

既然技术进步这么大,为什么大家心里的那份焦虑感还是挥之不去呢?

这很大程度上,已经从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演变成了一个心理问题和习惯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燃油车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已经习惯了油箱指针亮了红灯,也完全不慌,因为方圆几公里内肯定能找到加油站,花个三五分钟,加满油又能跑上好几百公里。

这种随时随地可以快速补能的安全感,是过去几十年根植于我们内心的。

而电动车,则需要我们去建立一种新的用车习惯。

但我们也不妨冷静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真正的用车需求。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们国家超过九成的私家车主,每天的出行距离其实都在50公里以内,无非就是上下班通勤、接送孩子、周末去商场超市这些场景。

对于这样的日常使用来说,现在市面上任何一款主流的电动车,哪怕是续航最短的入门版本,都完全是绰绰有余的。

很多人甚至可以做到一周充一次电,甚至两周充一次。

2025年了,电车续航仍是难题,焦虑何时解?-有驾

而且,用车的成本是真的香。

如果家里能安装充电桩,利用晚上电价便宜的谷时电,一度电可能只要三四毛钱,折算下来每公里的花费还不到一毛钱。

而燃油车呢,现在的油价动不动就突破八块九块,每公里的成本至少是电车的好几倍。

一年下来,光是省下的油钱,就足够买一部很好的手机了。

我们常常为了那一年可能都遇不到一两次的长途远行,而对续航感到焦虑,却可能忽略了它在剩下99%的时间里带来的经济和便利。

这笔账,其实值得我们好好算一算。

当然,我们对未来总是有着更高的期待。

目前来看,彻底终结续航焦虑的终极方案,可能就是被誉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固态电池。

它用固态的电解质取代了现在电池里的液体,不仅能量密度更高,能轻松实现一千公里以上的续航,而且安全性也大大提升,不用再担心碰撞后起火的问题。

一旦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并大规模应用,那“续航焦虑”这个词,可能就真的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而在这条技术路线上,包括蔚来、上汽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也早已布局,甚至已经拿出了可以量产的半固态电池方案。

所以,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续航焦虑,或许只是电动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烦恼,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它终将成为过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