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在2025年初忽然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宣布全新进口途锐正式上市。乍一看,价格似乎亲民了,大众的脸上好像多了一丝“为人民服务”的诚意。锐越版定价50.88万,锐影版55.88万,看起来比之前厚道那么一点点——但俗话说得好,“便宜”只有外表,细看配置你会发现真相扑面而来,比冬天被北风刮脸还要酸爽。
先说价格较低的锐越版。光比价格,你会觉得搞活动似的便宜五万,但实际精打细算后才发现,天花板掉下来不见得都是馅饼。锐越版把原先锐影版里那些“大众该有的体面”一股脑削掉了:R-Line运动套件没了,大灯清洗没了,座椅通风没了,氛围灯的颜色缩水,车灯的亮度也掉了一档。别看都是“小功能”,真到夏天骄阳似火时,少个通风功能,后排乘客恐怕得学会心静自然凉。此外,新锐影版虽然名字很猛,配置倒是缩水了——直接把备胎干掉了,随车只剩下一个应急“小号”补胎包。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轮胎也“新”到只能应急,难免让人联想起用吸管喝汤的苦涩。
说到设计,再怎么“焕新”,新款途锐和老款长得本质上如同双胞胎。前脸依旧“大嘴”,看起来像是随时能吞掉对面小轿车的样子。车尾还是那一溜贯穿灯,夜里倒像给后车司机打摩斯密码。轮毂统一19寸,跟老款一模一样,轮胎规格也未变。这意味着驾驶体验大概率还是那副“德味中庸”的感觉,说不上惊喜,也不至于失望——大众嘛,从不让你过分激动,也从不给你太大惊喜。
内饰更是一台显微镜都找不出新花样。中控屏幕、方向盘那一套已经烂熟于心,换挡杆的位置依然坚如磐石——德系工程师的固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动力方面,“讲究不讲究?一看还得是2.0T+8AT。”四驱系统还是原来的四驱,参数配置如同印刷模板,零百加速6.8秒、综合油耗9L多。车身尺寸4.87米,轴距近3米,空间无可挑剔。后排大气,座椅真皮包裹,全车支持加热,通风则为锐影版独享。真皮触感和屁股舒适性确实不差,只是不知省去通风后,盛夏下的豪车后排会不会变成“桑拿房”豪华体验馆。
辅助驾驶更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活教材。锐越版的智能辅助说白了就是“你以为”,高级功能悉数精简,自动刹车、倒车影像还算保留面子,但诸如车道保持、主动并线、盲区辅助等功能就只能在锐影版中找到了。只是这多出来的5万,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这些多出来的“虚荣”买单,还要顶着备胎缩水的事实自我安慰,值得琢磨。
看看同价位的竞品,形势更加明朗。凯迪拉克XT6如今也是55万起步,销量还不错,上半年卖了两千多辆。林肯飞行家价格持平,却销量惨淡。英菲尼迪QX60价格便宜点,可同样是“叫好不叫座”。你会发现,这种中大型进口SUV已然边缘化。不是买不起,而是“不知道还可以买什么”。新能源涌动,精打细算的消费者已经坐进了电动车的宽大后排。
回归本质,这车还能不能买?我身边有人犹豫:有的说大品牌、大四驱省心,开着安心;有人说都2025年了,油车还有什么看头,不如一步到位买新能源。现实里,油车渠道促销已经卷出花,也许还能再砍一刀。
问题总归回到老路:你愿意为“大众”买单吗?你愿意为通风座椅、运动外观和一条“真”备胎多掏5万吗?再或者,你愿意牺牲掉部分舒适,接受如“鸡肋”,只为了心里那份“靠谱”的安全感?答案因人而异。唯一确定的是,这样的配置和价格博弈不会停止,谁也不会让步。消费者需要的,是带着自己的尺子多跑几家4S店,拿实车说话。
马路上的途锐依旧会穿梭,但究竟选锐越线还是锐影线,倒不是简单的价格问题。买车如人生选择题,无非就是取舍之间多问几个“凭什么”。大众这波操作背后,看的不是你口袋里的钱数,而是你骨子里的安全感到底值多少钱。至于最终买不买,车还是那台车,但心情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开着大众,世界都亮了”的自己了。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