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购置税调整 插混续航升级 行业格局生变
2026年1月1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汽车行业而言。这是一条分界线。
购置税政策变了。优惠缩水。门槛抬高。
插混车型的纯电续航必须达到100公里。否则出局。
壹:政策转折点
国庆刚过。三部委联合发布公告。2026-2027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新规落地。
简单说。优惠还在。但技术门槛大幅提高。
核心变化有两个。
首先。优惠力度降低。从2024-2025年的免征变为减半征收。且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其次。技术要求更严格。纯电动乘用车百公里电耗需满足新国标。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含增程式)的纯电续航里程门槛从43公里大幅提高到100公里。
这意味着。想享受税收优惠。必须先过技术关。
贰:市场立即反应
政策一出。市场瞬间波动。
那些纯电续航在50-70公里的插混车型。突然陷入尴尬。它们刚刚满足旧标准。如今被新规拒之门外。
例如比亚迪秦系列、吉利银河L7/L6、奇瑞风云A8等。这些曾凭借低价和免税优势热销的车型。竞争力将受直接影响。
消费者也在快速反应。群里有人算账:2026年起减免封顶1.5万。纯电跑不到100km的插混车直接失去优惠。相当于车价变相上涨8%。
有人连夜咨询4S店。销售则递上“兜底”承诺——厂家愿意自行消化部分税费。清库存意图明显。
同款低续航版本开始降价。但消费者顾虑增多。二手车商更是谨慎。担心保值率暴跌。
合资品牌同样面临挑战。部分车型续航仍在100公里以下。销量本就不突出。新规下处境更为艰难。
叁:技术升级紧迫
政策并非唯续航论。
插混车还需通过能耗测试:电量保持模式下的油耗需显著低于同级别燃油车限值。2510kg以下的车型需低70%以上。更重的需低75%以上。电耗也不能超标。
这意味着。不能单纯依靠增加电池容量来提升续航。必须在电控系统、发动机效率等核心技术上下功夫。
纯电动车的门槛也提高了。核心看百公里电耗是否满足新国标。车重不同标准不同。四驱和高性能车略有放宽。但那些重量大、能耗高的老旧车型。很可能面临淘汰。
电池企业面临技术升级压力。例如宁德时代等巨头正在提升磷酸铁锂能量密度。力求同体积多容纳电量同时控制成本。缺乏技术储备的小厂则可能被淘汰。
肆:消费者如何选择
对消费者而言。这其实是好事。
政策引导下。未来的插混车纯电续航更长。日常通勤基本可以不用油。真正享受新能源的低成本优势。那些依靠小电池获取绿牌。实际仍主要依赖燃油的“伪新能源”车。将逐步失去市场。
聪明的消费者已经开始转向。理想、问界等增程式车型车主在论坛分享体验:纯电续航200公里以上。不受新规影响。享受绿牌和免税。同时缓解里程焦虑。
有人问油耗。老车主展示数据:市区亏电约5.8L。比同级油车成本低。一年省下的油钱相当可观。
对于尚未决定的消费者。有以下选择:
第一。关注车企的“兜底”承诺。如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品牌承诺为旧车型提供购置税补偿。并确保写入合同。
第二。直接选择纯电续航150公里以上的插混车型。2024年主流新品已普遍达到180公里。市区用电。高速用油。
第三。如果不急于购车。可以考虑租赁牌照或购买二手车。等待2025年技术升级后再置换。期间的损失可能低于购置税优惠。
最后提醒:不要轻信“续航100公里够用”的说法。冬季续航可能打七折。高速行驶再打六折。剩余30公里纯电时发动机可能强制启动。噪音和体验下降。
购车是长期决策。用车多年。多花费的时间成本可能远超节省的税费。
伍:未来展望
政策正在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推动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
优惠逐步退坡。最终比拼的是产品力。
车企正在紧急调整。从新规发布到实施仅三个月左右时间。许多车企将推出“购置税兜底”活动冲刺销量。同时加速电池升级和技术优化。争取在2025年12月12日前申报新车型。
对多数国产头部车企而言。问题不大。许多新推出的插混车续航已超过200公里。反而是一些合资插混车型。续航仍低于100公里。销量本就平平。未来压力更大。
行业专家指出。此举旨在适应新能源汽车续航快速提升和增程技术进步。确保政策与技术发展同步。通过提高技术门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淘汰落后产品。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
总而言之。打算购车的消费者可以关注年底的优惠活动。如果不急。2026年后上市的车型在续航和能耗方面预计会更扎实。
政策已明朗。车企正在连夜修改设计。犹豫不决可能错失良机。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淘汰赛再次鸣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