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新国标落地一月,市场冷热不均:新车难觅踪影,旧车反成“香饽饽”
本以为新国标实施后,街头巷尾的电动车会迎来一次大洗牌,整齐划一、合规上路的景象指日可待。然而现实却有些“打脸”——新规落地已满一个月,市面上符合标准的“新标车”依旧一车难求,反倒是那些即将被淘汰的“旧标车”,价格不降反升,部分车型甚至悄然涨价数百元,令人直呼看不懂。
新标车“踪迹难寻”,消费者陷入“等货”困局
按照最新发布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车辆必须具备脚踏骑行能力、最高时速不超过25km/h、整车重量不超过55公斤、电机功率不超400W,并强制安装智能芯片和防盗系统。理论上,这些标准更安全、更规范。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走访多家主流品牌门店发现,多数商家店内陈列的所谓“合规车型”寥寥无几,不少消费者反映:“问了一圈,都说要等,最快也得半个月。”有经销商坦言:“新标车生产线调整需要时间,认证流程也比以前复杂,厂家出货慢,我们也没办法。”更有甚者,部分品牌的新标车型尚未通过3C认证,仍处于“待审”状态,导致市场供应出现明显断档。
旧标车“逆市涨价”,清仓变“囤货”?
与新标车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尚未售出的旧标库存车,反而成了抢手货。多位车行老板透露:“最近来问旧车的人多了,尤其是那些还没上牌的,都想赶在彻底禁行前买一辆先用着。”更有甚者,部分门店对剩余的旧标车进行了小幅提价,涨幅普遍在100至300元之间,个别热门款甚至高出500元。
“这车现在买不到了,以后也不能上牌,属于‘绝版’了,加点钱也正常。”一位店主如此解释。尽管监管部门已明确表示,对符合过渡期政策的旧标车仍可继续使用至2027年(具体以地方政策为准),但不少消费者担心未来上牌、过户、保险等方面会受限,宁愿多花点钱“买个安心”。
消费者两难:等新标怕耽误事,买旧标又怕“踩雷”
面对新车缺货、旧车涨价的局面,许多急需用车的市民陷入两难。“上班通勤就靠它,总不能天天挤公交吧?”市民李先生无奈表示,“想买新的,等不了;买旧的吧,又怕哪天突然不让骑了。”
也有消费者质疑,为何新国标推行如此之久,市场准备仍显仓促?“标准早公布了,厂家和经销商难道没预判到?”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部分中小品牌为规避认证成本,选择延迟推出新车型;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新标车续航缩水、车速受限等问题存在顾虑,厂商也在观望市场反应,导致产能投放谨慎。
政策落地需“软着陆”,市场过渡更需人性化
新国标的初衷是提升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减少交通隐患,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从目前情况看,政策执行与市场供应之间出现了明显脱节。若不能尽快解决新车供应不足的问题,不仅会催生“灰色溢价”,还可能迫使部分消费者转向超标车、改装车等更不安全的替代品,反而背离了安全治理的初衷。
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可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适当优化认证流程,支持企业加快合规车型投放;同时加强政策宣传,明确过渡期细则,避免信息不对称引发市场恐慌。对于消费者而言,购车时应优先选择已通过3C认证的合规车型,切勿轻信“最后一批旧标车”等营销话术,避免后续使用中遭遇上牌难、理赔难等问题。
结语:
新国标不是“一刀切”,而是一场涉及生产、销售、使用全链条的系统性变革。一个月的实践证明,光有标准不够,还得有配套的供给和清晰的引导。让合规车买得到、买得值,才能真正实现从“管得住”到“服务好”的转变。否则,再多的标准,也抵不过老百姓一句:“想买个安心的车,怎么这么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