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最近挺“出圈”的,不过不是因为销量,而是因为车轮成了“飞轮”。一早七点多,湖北武汉车谷大道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主角就是小米SU7。现场画面挺刺激,车失控撞了护栏,左前轮轴直接断了,轮胎甩出去老远,好几个路口的早高峰直接变堵场。事后,小米武汉当地的4S店和客服都很“低调”,都说没收到消息,跟之前安徽亳州那次车轮脱落事故的处理态度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能拖就拖,能推则推。
说起安徽亳州那次,离武汉这次也就不到一个月。小米SU7 Ultra的轮毂突然掉了,一地金属碎块,官方解释很快——“撞击道沿导致,和质量没关系”,保险公司照旧查定损,交警测车速,大家都在等个说法。当时网络热议,有人说这玩意一般撞道沿先爆胎,不至于轮毂和羊角(悬挂连接部件)一块断。除了拉杆球头那种细部,羊角一般得重大事故才会断,有网友甚至怀疑是不是小米SU7某些部件设计本身就不靠谱。
这还不是小米SU7第一次因为悬挂系统被人盯上。2025年2月,有位新晋车主发帖说,自己的车刚上路几天,乡村小路过个坑,结果右后悬架摆臂断裂,空气弹簧掉出来。小米官方当时反应也快,第一时间声明:驾驶员“严重超速”,是个外力冲击,不关质量的事。说得斩钉截铁,网友听了却有点半信半疑。
这几起事故,时间都很近,地点一个在安徽,一个在湖北,还有车主发帖痛述农村路上的悬挂断了。从车轴、轮毂到悬架,涉及的全部都是最关键的部件,对任何一辆车来说,断了都是大事。两次脱落与一次悬挂断裂,确实挺让人觉得不是巧合。该怎么解释,车主有意见,网友有质疑,小米官方一口咬定车的问题都怪驾驶员或者电线杆,反正不是自己造车的锅。
尤其是这次武汉,左前轮轴断了,轮胎甩飞,现场残骸不少。早高峰路口直接堵了两个小时,谁碰上都得骂娘。事故原因官方还没给个准话,不说极端外力,最起码得查查设计和制造环节。这年代,新能源车追求“性能”,但安全性如果掉链子,谁还敢买?毕竟车轴、轮毂、悬挂这些本质上就是保命件,丢了就是直接拼手气。
回头再看小米这系列解释,套路也挺统一的。安徽那次“轮毂脱落”说是“撞道沿”,武汉这次就是“以实际情况为准”。要么就是推给保险公司和交警,自己门店说不清,客服说“我们帮你看看”,然后不见下文。车主被建议联系保险公司,不论多大事,最后都变成了保险和交警的事,小米主打一个“冷静应对”。
其实,这些车轮脱落和悬挂断裂事故在汽车圈子里引起的反响不小。毕竟小米SU7上市也有段时间,销量一度走高,突然扎堆出事故,谁心里都悬着。有网友拿起小米以前手机的“性价比”招牌调侃:手机掉地上了最多碎屏,车轮飞出去了可是要命的事。网络上关于“材料强度设计”“悬挂配置细节”的分析一波又一波,汽车专业博主拿各种参数比对,民间大神拆图解剖,时不时还和别的品牌做横评。
对于小米来说,连续的安全事故挑战的不止是车主的耐心,更是整个造车新势力的信用。谁都知道,另起炉灶做汽车没有过去手机那么容易,车不是说做出来能跑就算完事,安全才是照妖镜,一出问题就是一连串的麻烦。不仅仅是媒体关注,官方说法能不能积极一点,给出个技术层面的解释,透明公开点,让公众不再被“以实际情况为准”敷衍过去,也是一种责任。
很多车主或者网友提出了关键疑问:同样的撞击道沿,别的车最多爆胎,顶多轮毂变形,怎么会连轴带轮一起断?羊角断裂更是少见,除非速度极快或撞击极重,否则悬挂部位一般都很“抗造”。小米官方把责任推给驾驶习惯、路况或者极端环境,不排除确实有个别案例是驾驶员过猛,但连续发生同类结构故障,不免让人怀疑是不是产品设计本身出问题。
当然,也不是说小米SU7一无是处。很多车主可能觉得电驱动强劲、智能配置够新、外观设计抓眼球。但安全事故是基本盘,销量高只能说明“新鲜劲”有市场,如何在大体量下保证质量才是真正考验。一辆车耐不耐用,开起来舒不舒服都可以慢慢体验,但车子结构脆不脆,关乎人命,没得商量。消费者都想买得放心,用得安心,车轮飞出连官方都说“不清楚”,这是对大家信心直接降温。
还有个细节,车祸现场视频流出后,不少网友留言,质疑小米SU7在悬挂材料强度和连接结构上是不是真下了功夫。有职业技师提出,新能源车因为动力系统和底盘结构偏重,悬挂以及轮轴的压力可能更大,材料不是选贵的最紧要,而是得符合强度标准。而这类断裂事故,往往是长期性疲劳或者应力分布有漏洞,导致突然骤断,发生在新车身上就更显得耐人寻味。
网上似乎形成了两派,一方觉得“谁撞谁知道”,撞了道沿、飞速驾驶,出了事故不怪车企;另一派则认定断轴断轮不是普通碰撞能搞定,哪怕真撞上,别的车轮胎碎了,SU7直接把轮子送人。一来一回舆论纠结,小米官方态度冷淡,更是让车主心里没底。
实际说回来,事故定性很关键,难怪小米方面事事推给保险和交警,毕竟责任归属决定后续处理。一些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私下透露,类似车轮断轴、悬挂断裂的理赔结果复杂,需要详细调查现场,尤其需要第三方检测报告。车主想要得到公正答案,有时候甚至需要自己额外找专业技术人员检测,说到底是一场“拉锯战”。
再看企业层面,小米作为新造车品牌,口碑建立远远没到“铁板一块”的程度。手机圈里的“小米式服务”到了汽车圈就不太好使,买车不是办个卡那么简单,安全感要靠每次用户体验一点点积累。连续几次事故,媒体曝光后,官方表态冷淡,只会加深外界质疑。网友调侃“买SU7买的是速度,送的是事故处理流程”,虽然话糙理不糙,反映的正是大家对新势力品牌安全性的疑虑。
汽车市场从来不缺黑马,但要跑得远得靠基本功。小米SU7上市短时间迅速热销并不代表就能高枕无忧,用户关注点还在于长期可靠性,而不是短期出道即巅峰。不断发生的车轮和悬挂问题实际上是在逼着企业反思,不是谁都能用“用户体验调查”搪塞,碰上伤筋动骨的大件事故,解释必须清晰透明,不能“空泛应对”。
一辆车最本质的安全感,要靠结构、材料、设计和制造环节层层把关。以往大家对新能源车的担忧多在电池和续航,如今,新造车公司得接受轮胎、悬挂等“老问题”也会重返大众视野。小米作为“技术驱动、性价比杀手”入局,但汽车工程远比手机复杂。每个断裂现场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的不只是金属疲劳还有品牌态度。
车祸余波还在延续,媒体和网络不断挖料,车主们也在群里分享自己的用车经历,有的“什么都好,就是不敢开快”,有的“市区慢悠悠没事,省外高速怕轴断。”法律、保险、维权、检测,这套流程越来越常见。谁都不愿意当那“幸运儿”,新车轴断了,羊角断了,轮毂掉了,一年三次不是个愉快的故事。
小米造车路还长,这些事故既是挑战也是必过的坎。安全性如果一直被质疑,那消费者的钱包就得多掂量掂量。毕竟买车不像换手机,说换就换,谁都不想花钱买心惊。
说到底,路是自己的,车也是自己的,开的顺才是真功夫。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