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燃油车要交养路费而电车不用?内行人:这3个原因很残酷!
哎,老铁们,最近是不是总在朋友圈、车友群看到这样的吐槽:“油价又涨了!”“保险怎么越来越贵?”更有甚者,一拍大腿:“凭啥我们油车天天交养路费,那些电车呼呼跑,一分钱不掏?这公平吗?”说实话,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油车的老司机,我刚听说这事的时候,心里也跟吃了苍蝇似的,特别不是滋味。咱们辛辛苦苦加油,每升油里都含着钱去修路,结果人家插个电就走了,看着是真憋屈。可话说回来,国家政策不会无缘无故这么定,背后肯定有它的道理。今天,我就以一个普通车主的身份,跟大家伙儿掰扯掰扯,为啥这养路费的担子,现在看起来主要压在了咱们油车头上。别急着骂,听我讲完这3个原因,你可能会觉得,这事儿虽然“残酷”,但还真有点门道!
先说第一个原因,也是最根本的——能源安全。咱得承认一个现实,咱们国家用的石油,七成以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际上哪个地方闹点动静,或者产油国开个会,咱们的油价就得跟着坐过山车。想想看,要是哪天真的断供了,满大街的油车趴窝,那场面得多吓人?而电呢?不一样!咱们的电,来源可太多了,煤、水电、风电、光伏,这些都是咱们自己地盘上的资源,自己说了算。所以,国家大力推广电车,本质是想把咱们的能源命脉,从外国人手里抢回来,牢牢握在自己手上! 现在给电车免购置税、不收养路费,就是一种“胡萝卜”政策,鼓励大家多买多用,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咱们油车车主多交的那点钱,某种程度上,是在为国家的能源安全默默贡献。你说这事儿残酷不残酷?
再来说第二个原因,关乎咱们自己的汽车产业能否真正崛起。燃油车发展了一百多年,核心技术像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一直被国外巨头捏在手里。咱们造一辆15万的油车,一大半利润都让国外供应商拿走了,自己赚个辛苦钱。可到了新能源这条新赛道上,情况就不一样了!你看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三电技术,在全球都是响当当的。咱们终于有机会在核心技术上“支棱起来”,不再被别人卡脖子了。国家给电车各种优惠政策,就是在扶持咱们自己的产业链,让这些中国企业能快速成长,未来赚全世界的钱。这就像父母偏爱那个更有出息的孩子,多给点资源,希望他将来能光宗耀祖。 咱们油车车主现在多交的养路费,其实也是在为国产汽车工业的崛起打地基,这笔账,长远看值不值?
最后这个原因,可能最让人心里不平衡,但也最实在——这是转型期的必然阵痛。咱们都知道,烧油的效率低,排放高,对环境压力大。而电车的能源利用效率几乎是油车的两倍,更环保。国家定了“双碳”目标,要减排,要绿色出行,这转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用经济杠杆来引导消费,让效率低的一方多承担些成本,让效率高的一方得到激励,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市场调节手段。 就像当年城里禁摩限摩,也是先涨油费、限制上牌,一步步来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不过主角从摩托车换成了燃油车。现在咱们觉得不公平,但想想十年后,如果路上全是咱们自己技术的电车,能源自主,空气清新,那时候回看今天的“吃亏”,会不会觉得一切都值得?
当然了,我也知道,很多电车车主可能会说:“我们也没占便宜啊,充电桩少、充电慢、冬天续航打折,这些问题谁懂?”这话不假,任何新技术都有它的痛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政策到市场,大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了。而且,别以为电车就能一直“免费”下去。交通部已经在海南等五省试点按里程收费,未来很可能“谁用路谁付费”,电车也要开始交钱了。 到那时,也许咱们油车车主心里会平衡不少。
总而言之,燃油车交养路费而电车暂时不用,背后是国家能源安全、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保护这三大战略考量。这确实让一部分人,尤其是咱们油车车主,在短期内感觉“吃亏”了,显得有些“残酷”。但这更像是黎明前的黑暗,是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所做的必要牺牲。钱包鼓的,现在换电车能省下真金白银;预算紧的,继续开油车,权当为国分忧了。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场席卷而来的新能源浪潮,您会选择拥抱变化,还是坚守传统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