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金九银十”,大家心里都跟揣了杆秤似的,琢磨着是不是该出手买车了。国庆长假更是重头戏,往年这时候,4S店锣鼓喧天,海报贴满墙,“直降3万”“限时五折”看得人眼花缭乱。可今年你走进展厅,却发现气氛有点冷清?促销是有了,但优惠就那么点,几千块的小恩小惠,真有点不够看。
没错,今年的国庆车市,“降价”这出大戏支棱不起来。理想、小鹏、广汽本田这些主流品牌确实推出了些活动,比如理想L系列置换补1.5万,小鹏搞了个5年0利息,广汽丰田部分车型至高省5.1万……听着挺多,可细看发现,很多都是叠加了国家以旧换新补贴,或者金融政策换算过来的“纸面优惠”。实际到手便宜个两三千,你说气人不气人?车主怕是要气得蹦起来。
那为啥车企这次集体“躺平”了?说白了,价格战打得太狠,利润早被榨干了。前几年你降一万,我降两万,打得头破血流,现在车价已经跌冒烟了,再降真的要天塌了——不是车塌了,是利润塌了。数据显示,汽车行业利润率已经从2017年的7.8%滑到现在的4.5%,不少车企上半年还在亏钱。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在国庆就掏出底牌?
而且啊,现在的新车发布节奏,简直像赶集。9月份一口气上了70多款新车,光最后一周就30款扎堆亮相。车企聪明了,不靠降价,靠推新。新款一出,配置加了,价格没涨,这不比直接降价香?等于变相给你优惠,还能显得品牌有技术、有诚意。再加上明年购置税可能从全免变成减半,消费者想省钱就得赶在政策变化前下手——这波操作,车企直接把需求提前锁死,根本不用靠降价抢人。
更关键的是,年底冲量才是真正的“年终大促”。你想啊,车企一年卖多少车,年底要交成绩单的。要是完不成目标,股东不高兴,明年预算砍一半,谁受得了?经销商也一样,主机厂返利可是大头,为了那点钱,年底宁愿亏本卖车也要冲销量。所以每年12月,才是真正“抄底”的黄金期。那时候的优惠,才是真金白银的“底价”,不像现在,国庆搞点小活动,纯属意思意思。
这么说来,十一假期买车,劝退指数直接拉满。你辛辛苦苦放假去看车,结果发现优惠没多大,配置也没更新,心里不得劲儿吧?不如稳一手,等年底再出手。现在的任务不是冲,是看。
你可以趁着假期,好好试驾几款心仪车型,比如理想L7,空间大、座椅舒服,一家五口出门,后排能躺平,妥妥的“床车”潜力股。智能化也到位,高速NOA用起来省心,L2级辅助驾驶顶呱呱。再比如小鹏G6,智能驾驶在国内第一梯队,城市NGP越来越顺滑,科技感上头。还有广汽本田雅阁,这次焕新价12.98万起,燃油经济性不错,开起来稳当,适合追求省心耐用的用户。
横向比一比,理想L7对比问界M7,一个内饰质感更精致,奶爸属性强;一个华为智驾加持,车机更聪明。小鹏G6和特斯拉Model Y打擂台,一个本土化做得更贴心,语音、导航都更懂你;一个品牌光环强,百公里加速快得飞起,是“驾驶玩具”也是“出片利器”。雅阁碰上丰田凯美瑞,一个操控更灵活,驾驶感强;一个更佛系,坐着舒服,保值率高。各有各的招,但年底降价,谁更狠才是关键。
再说说大家关心的新能源。现在三电技术越来越成熟,电池衰减、充电焦虑这些问题都在缓解。像比亚迪、吉利这些品牌,纯电车型续航扎实,插混车更是“有电没电都省油”,彻底告别“油老虎”标签。智能化也不再是噱头,L2级辅助驾驶基本成了标配,主动刹车、车道保持、自动泊车,日常通勤帮你减轻不少负担。安全性方面,主流车型气囊齐全,车身结构也更扎实,买得起,更要买得安心。
所以你看,现在买车,早就不是“谁便宜就买谁”那么简单了。产品力、智能化、品牌服务、后期保值,都得综合考虑。而价格,确实还会往下走。与其在国庆被“专属优惠”画大饼,不如等年底那波真刀真枪的冲量大促。
毕竟,车企的“弹药库”不可能全用在十一,真正的底牌,永远留在最后。你急,它不急;你等,它才慌。
这样的购车策略,你觉得靠谱吗?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现在入手,还是等到年底“抄底”?
这几款热门车里,你最心动哪一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