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碎裂的那刻,大概没人会觉得这是场“善终”。高速路的风噪穿过缸体裂缝,油液混杂着金属碎屑满天飞,车主盯着仪表盘的机油灯,心里比车还憋着闷雷。“三年没做保养的CX70,竟然还能跑到十五万公里。”这话用来打广告,够国产车下个季度挂在门头庆功,但实际发生的结局,修车账单、投诉电话,还有那句“赔偿我*一万二*”才是最真实的注脚。
先不急着替谁辩解。当年的国产车,五万块一台,能开出十年无大病,绝对是本地汽修圈的茶余饭后话题。出问题的,更多还是和用车方式挂钩。那年我刚毕业,家里人掏空钱包让买了辆国产车,十二年,整整换了俩小零件,从没见它半路歇菜。路烂、重载、风吹雨淋,最大的问题是后备箱门生了锈——谁让我多年停在院子里让雨水磕打锻炼。合资车不见得能抗住这种养法,旧国产车更是一次次被拿来嘲笑,“质量不过硬”“开不了三年就散架”。
但仔细琢磨,质量问题有一半属于“用车文化”。早期国产发动机不少是进口货,和合资一妈生。喷漆工艺差点意思不假,但用得猛、保养跟不上,也别指望车能规规矩矩陪你到老。多少农村家庭、手头紧的时候,一辆车得拉活用,泥点子上山下田,还分什么合资国产?后来的城市合资车主,洗车换油完美执行年卡计划,国产车主更多“就这样吧,朋友都这样”。
行业和用户之间的信任,也早就裂开几道缝。那个CX70车主爆缸后,直言自己三年忘了保养,但还要把这个锅半推给国产品牌,“机油灯没提醒”,网络投诉几百次,最后硬是把维修费砍了八成。可自己拍了视频,闹上网,却不“善罢甘休”。无奈的是,厂商和4S店也不愿背下全部责任。检验报告显示机油灯正常,一纸理赔合同里,双方边抠字眼边斗心理战,谁都怕被对方拿去当典型——你说这是质量问题,不如说是典型的国产车“信任危机”。
但国产车真的一无是处吗?国产品牌这些年不是没涨价,也不是没人吐槽,关键是当下买车用车的环境比当年好多了。喷漆技术越做越细,不同于过去的“小作坊式涂鸦”;高温烘烤、原厂漆、几乎追着合资屁股贴着跑。车库越来越多,路也平整,拉活少了,保养一丝不苟。身边的国产车,跑十几万公里后还跟新车似的,“外表老化”这个毛病,更多是老牌观念留在了心里。
说国产车是“智商税”的人,可能还活在十五年前。“买合资,省得心疼”,这话在旧社会车房里流传得比《西游记》还久。可真算账,十二年国产车总维修费,还比不少日系的油耗花销低。最怕的是极端的用车习惯——保养不做、车灯不看、能跑就行——出现大问题还拉横幅抗议。厂商没坐视不理,但总觉得这不是技术归责,是“彼此慌张的冷静”。
这一行有自己的无奈。车主投诉200多次后,视频一直不撤,厂商本来只想“息事宁人”,结果反倒“鱼死网破”。这种戏剧性,很接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对峙:检查没大毛病,患者却要一纸证明,最后医院和人都难做。国产车不是没短板,但也不至于“一撞就散架”。价格定在入门,给的配置有优势,剩下的关键还得看车主是不是“愿意负责”。
也得承认,早些年合资车确实有优势。别克、丰田、丰田“可靠性远超冒牌货”,这话在老车友群里从不缺席。可国产拼了这二十年,不服气就去换技术、搞喷漆、做发动机质量管控,还是甩不掉“低价低质”标签。原因无他,用车习惯、消费观念、市场惯性,哪个都比技术难打破。我身边好几个五万块买的国产车,都是狠角色,现在还在陪着一家老小上下班,没见谁掉馅饼砸头顶。
但偏偏市场舆论是另一码事。每次国产车主维权闹大,品牌方就得挨喷,维修店被骂得狗血淋头,剩下的路人,习惯性用“国产车不可靠”做结论,好像全世界的自尊都挂在那台发动机缸体上。其实,技术可以修,信任却得一代代换。
这行业讲究理性,可现实太复杂。车主没保养爆缸,厂商不该全背锅,双方用了一场“互殴”当互信重建,但也没谁真的赢。专业一点讲,机器是给人用的,没人维护,再牛的发动机都撑不住。
如果真要下结论,我选开放——到底是国产车的质量没跟上合资车,还是我们的“用车老习惯”该进化了?以后国产品牌还会被人拿着旧标准反复打板砖,车主是不是也得琢磨琢磨,买车不止是看标签、听故事,更多得问问自己,“这东西,是不是也得配点责任进来?”至于质量和信任,终归没有一锤定音的答案。车,可以坏,人心却不能总是打烂再修。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