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饶斌带队考察欧美日,站在工厂车间,内心五味杂陈,国内年产量不过5000辆,放在全球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通用、福特,日本丰田、日产,面对中国代表团,兴趣寥寥,开出的条件也让人下不去台,行业壁垒高得让人望而却步。
僵局之下,德国大众浮出水面,彼时的德国市场也快饱和了,德国人看准了中国的增量空间,这一步棋,后来被反复复盘。
中德谈判拉扯了整整六年,30多轮唇枪舌剑,德方不信中国能造车,中方又怕技术全被西方拿捏,双方心里都有小算盘。
最难的时候,合约几乎要黄,德国大众偏偏表现得更诚恳,愿意技术转让,还承诺帮中国建完整产业链,这种魄力,其他巨头根本拿不出来。
1984年10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汽车与德国大众正式签约,上海大众成立,这一下,整个中国轿车格局都被彻底改写。
德媒当时评价,这可能是战后德国工业史上最成功的海外投资,谁都没料到,这合约会在几十年后影响全球车市。
第一批桑塔纳1985年下线,所有人都傻眼,除了轮胎、天线、标牌,几乎所有零部件都靠进口,国产化率不足3%,说是造车,其实不过是组装。
合同明文规定,国产化率不提升,项目就可能黄掉,这一下把中国零部件产业的短板暴露无遗,国内厂商普遍跟不上德国的标准。
中德双方很快意识到,光引进整车没用,必须重建零部件体系,德国大众那种较真劲头甚至能为一颗螺丝的扭矩争一天。
1988年,转折点来了,政府主导,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成立,105家零部件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被拉进来,还设了专项基金。
德国大众派了20多位退休工程师,驻扎中国,按德方六道关口标准,手把手带供应商,这种管理思路,直接改变了国产零部件的命运。
中国企业第一次见识到什么叫做极致质量管理,争每一个细节,学会了标准、流程、责任感,慢慢地,国产零部件脱胎换骨。
1996年,桑塔纳国产化率超过90%,上汽大众周围聚起了400多家高质量供应商,中国汽车产业链核心开始显现。
德国的标准成了行业通行证,经过大众认证的零部件,其他厂商抢着要,免检,整个零部件行业因此被带动升级。
上汽大众的供应体系,到了2025年,90%企业进入全球百强,这场产业升级,桑塔纳只是一个引爆点,更是中国现代工业化的缩影。
1991年,大众突然宣布和一汽在长春合资,一汽大众成立,南北布局让业界都愣住了,这时候,中国汽车年产量还不到100万辆。
商业逻辑其实很简单,德国人怕押错宝,跟两家合作,既能覆盖华东华北市场,又能平衡中方利益,避免被绑架。
事实证明这步棋很对,捷达、奥迪打开了北方和高端市场,南有桑塔纳,北有捷达,形成互补,市场份额一路上涨。
到2000年,中国年产量破200万辆,大众两家合资企业产量超过50万,市场份额遥遥领先,德方的技术、标准、供应链话语权都牢牢攥在手里。
2002年,中国刚加入WTO,上汽和大众直接把合资续约延长到2030年,新车型加速引进,全球化速度骤然提速。
德国大众靠南北布局,在中国市场实现了技术垄断,两家合资公司内部竞争激烈,但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从未真正松手。
上汽、一汽通过合作学到现代管理,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汽车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核心技术始终受制于人,这种结构决定了中国车企的长期压力。
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慢慢开始不满足于组装,纷纷加大研发,走自主创新路线,这种压力其实就是合资带来的倒逼。
站在2025年回望,1984年那纸合约的影响已经远超想象,它不仅让中国汽车“活”了还打通了全球产业格局的经脉。
今天中国成了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和新能源车市场,德国工业转型要用的镁、稀土、大部分都得从中国进口,这种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但中国要真正翻身,不能只盯着量和市场份额,更要盯住技术和标准话语权,必须在开放中保持创新能力,否则只是换了个依赖对象。
回头看,德国大众用一款桑塔纳撬开了中国市场,今天中国新能源车也在反向进入欧洲,世界产业格局变得比30年前还复杂。
全球化没有永远的老大,只有不断的创新者,这一场看似双赢的合作,背后其实是更深的利益较量和产业博弈。
故事还没完,德国巨头的布局依然精妙,但中国汽车的崛起才刚刚开始,未来的主角是谁,谁也不敢打包票。
大众30年暗棋:中国汽车从被组装到主导全球,谁才是最终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