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信不信,这就是事实!7月,我甚至还记得那天在去展厅的路上遇到的场景:一个中年男士拉着两个小孩,看起来像是刚下班的模样,他边说你觉得这车配置够用吗?边指着那台最新款的新能源车,我这时候心里就想,嘿,这消费心理已经变了。
这几年,新能源火得一塌糊涂。你不说,确实没人太在意,毕竟这事局外人看着像个绿色环保的口号。但真到你家邻居、朋友或者亲戚开始问那个新能源车多少钱,续航行不行的时候,就知道,这东西已经进入生活了。不少人像我有个疑问,新能源车的销量增长到底有多稳,我翻了翻吉利、比亚迪的财报,觉得差不多是献给统计爱好者的梦幻美景。去年,2022全年新能源销量大概在600万辆出头,今年,7、8、9、10四个月的零售数据反正都在不断刷新纪录。
你问我怎么知道?简单点说,去年同期基本在350万辆左右,今年平均每个月都在100万辆上下,也就是说,增长率大致在50%以上,每个月比去年翻一翻。估算一下,10月高达140万辆,几乎是去年整体销量的一半多一点。
我跟你说,千万背后可是供应链没得说。你想象一下,从电池到芯片、从铁皮到焊点,每一个环节都像万千细线交织,你如果试着手工拼一辆车,跑个产业链的马拉松,就知道这里面有多复杂。尤其是电池这个心脏,比起十年前,成本跌了大概三分之一,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规模化,连我这个搞研发出身的人都感叹:一块锂电池从几千到几百块,变化太大。
但别以为就这简单,为了追求续航,研发那叫一个舍生忘死——我身边的工程师朋友有次跟我说:以目前的技术,一次充电能跑3000公里的幻梦还得再等等。多半还得等成熟技术拿出成品才能量产(这段先按下不表),而且,像三元锂和固态电池,差别还是挺大的,技术门槛也较高。
说到这儿,当然也少不了一段近距离观察。前几天,我刚翻了下我朋友发来的照片,是去年年底他买的新车——蔚来ES6。他说:我原本预估,跟别的品牌差个3、4万,结果多花了一点,不过这个差价倒真反映在体验上。他还调侃,你看,配置多到让人生畏,尤其是那屏幕,能看的电影还跟电视一样。关于配置越多越好吗?我一直在想,像他的车,汉字识别、自动泊车,甚至我觉得多到头晕。
但市场的疯狂,再次让我有点相形见绌。10月,零跑70,289辆,小鹏42,013辆,蔚来40,397辆,这些数字都出奇的稳定,显然在支撑一个持续上涨的曲线。你要你知道,这帮车企在销量背后,都花了多少时间和钱去折腾创新?有时候,我会想,这些车的研发成本其实不少——你想想,工业设计、软件开发、材料试验半天也得花一年两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除了销量,我们不能忽视的还有海外市场。比亚迪去年出口量达到某个不确定数值的20多万,奇瑞、吉利一样,打入欧洲、东南亚。你知道,很多品牌都在拼全球布局。原本我以为,国内一盘散沙的新能源市场,海外也不可能太快,结果发现,大家都在争夺海外江山。这让我琢磨:是不是国产品牌的海外市场转化更快,还是只是有点逆势而行的感觉?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年很多朋友都开始考虑油改电,甚至比油车更安心。一次朋友问我,你觉得补贴退了,电车还会不会像现在这么火?我没有直接反驳,但心里明白:补贴退了,你的用车体验得还要看车企有没有真正把成本压下来,续航能不能乖乖地跑出预期。对很多普通消费者而言,续航和便利才是真象征。
谁都知道,买车不仅是买个交通工具,还带着一些仪式感和未来感。你是不是觉得,现在新车卖得飞快,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助推?但我怀疑,有没有可能技术更成熟,价格更实惠,反倒会让市场变得更加理性?
更别说,现在的市场还有些喜欢试新车的心态——换代快变成一种惯。比如说,去年在小米汽车宣布上市前,我就有个疑问:是不是硬件加软件的更新换代,比传统车快得多?结果,因为芯片供应紧张,今年很多品牌的生产都受到影响。你不觉得很奇怪嘛,这块芯片的供应紧张,变成了整个产业链的变数。
我一直在想:这片市场到底还能走多远?没想过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就像我们开车一样,要走的路还长,担心的也还有很多。汽车供应链会不会变得更透明?车企是不是还能保持那点独立性?这些问题都悬在那里。
我想说,如果你也在路上,也许会发现,新能源汽车不只是在跑,它还在思考——在变、在适应。或许,下次在路上遇到那辆满载未来的车时,你可以多留意一句:它,可能比你想象的更聪明。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