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柱撞断的“212”归谁管?北汽急发声明:山东老板的厂别赖我

当“212”翻车时,我们该问的不只是“谁造的”

当一段越野车爬坡翻车的视频在国庆假期刷屏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钉在了两个字上:212。视频里,那辆车身印着“212”的越野车在陡坡上挣扎片刻后,像断了线的风筝般翻滚下山,A柱在撞击中严重变形,金属扭曲的声音隔着屏幕都让人揪心。评论区里,“北汽又翻车了”“国产越野安全堪忧”的声音瞬间炸了锅——直到10月6日北汽集团的声明砸下来:“这锅,我们不背。”

A柱撞断的“212”归谁管?北汽急发声明:山东老板的厂别赖我-有驾

声明写得清楚:涉事“212”是山东魏桥新能源汽车旗下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的2024款车型,与北汽集团及北京越野“无任何股权或产权关系”。更直接的是那句“如有刻意误读或抹黑,将保留法律追责权利”。但比“谁造的”更值得琢磨的,是为什么一个“212”的名字能让全网集体“脸盲”?为什么我们总要等到车翻了,才想起问一句:这东西到底安不安全?

一、“212”的名字,藏着多少人没看清的“身份证”

要理解这场“认亲乌龙”,得先拆开“北京汽车制造厂”这8个字。在多数消费者的记忆里,“212”和“北汽”几乎是绑定的——1965年,北汽集团的前身北京汽车制造厂造出了中国第一辆轻型越野车BJ212,那句“能上山能下乡,能拉货能打仗”的广告词,让212成了几代人的越野图腾。

但历史的线早就分叉了。2015年前后,随着国企改制和资产整合,原北京汽车制造厂的部分资产被山东企业收购,后来归入魏桥新能源旗下,沿用了“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的名称。而北汽集团则另起炉灶,将越野车业务归入“北京越野”品牌,推出了BJ40、BJ80等车型。简单说:现在有两个“北京汽车制造厂”,一个是北汽集团的“老祖宗”,一个是山东魏桥的“新玩家”,只是恰好都姓“北京”。

A柱撞断的“212”归谁管?北汽急发声明:山东老板的厂别赖我-有驾

这种“同名不同宗”的局面,在汽车行业不算罕见。但问题在于,涉事企业是否在宣传中刻意强化了与“北汽212”的关联?消费者打开购车软件搜索“212”,弹出的车型介绍里,是否清晰标注了“生产企业:山东魏桥新能源”?如果没有,这场“误读”就不只是网友的“脸盲”,更是品牌信息传递的“模糊账”。

北汽集团的声明里有句话很关键:“请广大公众谨慎鉴别与区分”。但普通消费者哪有精力去查企业股权关系?就像你买“大白兔奶糖”时,会先查是不是冠生园产的吗?品牌名称的“近亲繁殖”,本质上是把辨别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这本身就是对“安全第一”的背离。

二、A柱变形的背后:硬派越野不能只“硬”在壳子

比“谁造的”更扎眼的,是视频里那个弯折的A柱。对硬派越野车来说,A柱是“保命柱”——它要承受翻滚时的侧向冲击力,保护驾驶舱不变形。行业里有个共识:合格的越野车,A柱必须通过“顶部静压测试”(模拟翻滚时车顶承重)和“正面40%偏置碰撞”,而涉事车辆在低速爬坡中就出现A柱严重变形,很难不让人怀疑车身结构的安全性。

北汽集团在声明中强调:“安全是越野车最大的豪华”。这句话戳中了硬派越野的本质——越野车的“豪华”从不是真皮座椅或大屏,而是在极端环境下把人安全带回来的能力。中汽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硬派越野销量同比增长37%,但C-NCAP针对越野车的专项安全测试通过率仅为68%,低于城市SUV的82%。这组数据暴露了一个行业隐痛:当车企忙着给越野车加装差速锁、升高底盘时,是否忘了把“车身刚性”这块地基打牢?

真正的硬派越野,安全配置得“武装到牙齿”。比如奔驰G级的“车身骨架热成型钢占比”超过70%,福特Bronco标配“侧翻稳定控制系统”,而北汽北京越野的BJ40,在2023年中汽研“山地越野专项测试”中,车身结构评分拿到了92分(满分100)。这些数据不是“秀肌肉”,而是告诉消费者:安全不是靠嘴说的,是靠钢板厚度、焊点强度、测试数据堆出来的。

涉事车辆的A柱变形,不管是谁造的,都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硬派越野的“硬”,首先是“安全硬”。消费者买越野车是为了征服路况,不是为了测试自己的运气。

A柱撞断的“212”归谁管?北汽急发声明:山东老板的厂别赖我-有驾

三、从“撇清关系”到“行业责任”:北汽的声明该再往前走一步

北汽集团的声明,守住了“不背锅”的底线,但作为“中国越野车发明者”,或许可以做得更多。声明里说“号召越野爱好者注意安全”,这话没错,但更该被号召的,是整个行业的“安全共识”。

比如,建立“越野车安全准入标准”。现在的C-NCAP测试更多针对城市道路,越野车的特殊使用场景(攀爬、涉水、翻滚)缺乏专项标准。如果能像美国IIHS那样,增加“越野工况安全测试”,明确车身刚性、防滚架强度、应急脱困系统的强制要求,就能从源头减少“不合格越野车”流入市场。

再比如,规范“历史品牌名称使用”。像“212”这样承载情怀的名字,该不该有“身份认证”?就像“中华老字号”需要审批,核心历史车型的名称使用权,是否该归属真正传承技术的企业?避免消费者在“李逵”和“李鬼”之间迷路,这比事后发声明更有意义。

A柱撞断的“212”归谁管?北汽急发声明:山东老板的厂别赖我-有驾

对消费者来说,这场乌龙也是一堂“购车课”。买车前别只看名字和情怀,打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输入车企全称查股东背景;上“车质网”查同车型投诉记录;最重要的,问销售要“车身结构安全报告”——别不好意思,你的安全,比销售的笑容值钱。

A柱撞断的“212”归谁管?北汽急发声明:山东老板的厂别赖我-有驾

当越野车驶向悬崖,安全才是最后一道刹车

北汽的声明划清了企业边界,但没划清的,是整个行业对“安全”的敬畏。一辆越野车翻滚下山时,我们该追问的不只是“谁造的”,更是“为什么会造出来”“为什么会被买走”“为什么安全问题总要等翻车后才被看见”。

硬派越野的魅力,在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但这份勇气的前提,是“虎不伤我”的底气。无论是北汽、魏桥还是其他车企,只要把“硬派越野”四个字贴在车身上,就该记住:消费者买的不是一辆能翻山的车,而是一辆能翻过山还能开回家的车。

A柱撞断的“212”归谁管?北汽急发声明:山东老板的厂别赖我-有驾

最后说句实在话:下次再看到“212”三个字,先别激动,查清楚它的“出生证明”。毕竟,情怀不能当安全带,名字也护不住A柱——能护着你的,只有企业对安全的那点“实在劲儿”。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