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还需要“续航焦虑”这个词吗?
几年前,朋友买下人生第一辆纯电车时,我亲眼见过他为一次跨城出行做的准备:提前查好沿途充电桩,特意绕开高峰时段,甚至在导航里标出三个备选充电站。那感觉,不像开车,倒像在执行一场精密任务。可就在最近,他轻描淡写地说:“下周我开新车去趟黄山,顺路看朋友。”我问充电怎么安排,他笑了:“不用安排,它能加油。”
这辆车,正是即将登场的广汽埃安AION i60增程版——一款纯电续航160公里的全新SUV。听起来数字不算惊人,但放在今天的技术语境下,它恰恰戳中了一个正在悄然转变的消费逻辑:我们追求的早已不是“能跑多远”,而是“能不能说走就走”。
从“里程竞赛”到“场景覆盖”:用户的期待变了
过去几年,电动车行业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各家拼命堆电池、卷续航。900公里、1000公里……数字越飙越高,可用户的焦虑真的消失了吗?数据给出了反向答案: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户调研报告,超过62%的车主表示,即便拥有高续航车型,长途出行时仍会刻意规划充电节点,而“担心高速排队充电”位列焦虑榜首。
这说明什么?续航数字本身,已不再是安全感的唯一来源。真正决定体验的,是能源补给的自由度。而AION i60增程版的160公里纯电续航,恰恰卡在一个极具策略性的位置:它足以覆盖绝大多数城市通勤(国内单日平均通勤里程不足50公里),同时通过增程器彻底消除远行顾虑。换句话说,它不再要求你“做选择”——日常用电的低成本与长途用油的便利性,第一次被平滑地缝合在一起。
为什么是160公里?背后是一场精准计算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公里?也不是200公里?这个数字不是拍脑袋定的。
首先,160公里是当前PHEV/EREV车型中,能享受新能源绿牌政策的主流门槛(部分城市要求纯电续航≥50km,但160km可确保全国通用)。其次,从电池成本与空间利用率看,这个容量既能控制整车重量与价格,又能避免频繁启动增程器——理想L系列的用户反馈显示,纯电续航在150-200km区间时,日常“纯电模式”使用率可达85%以上,真正实现“可油可电,优先用电”。
更关键的是,广汽埃安在三电系统上的积累,让这160公里不只是“能跑”,而是“跑得好”。基于弹匣电池技术,AION i60增程版在安全性与循环寿命上具备先天优势;而深度集成的增程系统,据内部测试数据显示,馈电油耗可控制在5.8L/100km以内,NVH表现也优于同级燃油SUV。
增程的“第二春”:不是技术妥协,而是用户回归
曾几何时,“增程式是过渡技术”成了行业共识。可当纯电补能瓶颈短期内难以突破,用户又不愿牺牲便利性时,这种“过渡”反而成了最优解。2024年上半年,国内增程式车型销量同比增长43%,增速远超纯电。赛力斯、理想、深蓝……再到如今的广汽入局,这条技术路线正从“小众选择”走向主流。
但广汽的入场,意义不同。它不像新势力那样“All in”增程,而是将其作为AION产品矩阵的场景补全者。i60增程版并非替代纯电版,而是为那些“想要电车体验,又怕被充电桩绑架”的家庭用户,提供一个更温柔的过渡方案。它的出现,不是否定电动化,而是让更多人以更低的心理门槛,走进电动时代。
我们是在退步吗?一个反向思考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不就是变相鼓励继续用油?碳中和目标下,增程是不是在“开倒车”?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但从现实路径看,激进的“纯电唯一论”可能忽略了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复杂性。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固定车位和家充桩,也不是每座城市都有密集的快充网络。在基础设施尚未完全跟上的今天,降低用户进入电动世界的门槛,或许比坚持技术纯粹性更重要。
就像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过渡,中间也曾有过无数“混搭”形态。技术演进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张网。增程,可能是这张网里,最贴近大众生活真实肌理的一根线。
写在最后:未来的车,该听谁的?
AION i60增程版的出现,让我想起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我们到底想要一辆什么样的车?
是不断刷新参数的“科技展品”,还是能无缝融入生活的“出行伙伴”?当行业还在争论“800V”“碳化硅”“固态电池”的时候,广汽用一款160公里续航的增程SUV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未必是跑得更远,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更轻松地出发。
也许,未来的汽车之争,不再是谁的电池更大,而是谁更懂得——人的生活,从不按技术路线图展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