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的安全声明
1. 疑似真凶有三人,不明:凶手只是冷却液?
2. 冷却液是否流入市场,关心:问题冷却液的流通范围亟待公开!
3.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作为新势力代表,理想需以更透明的信息回应行业与用户的信任。
4. 电动汽车安全是个混沌的系统性工程,只靠国标兜底还不够……
5. 八天给回应,够快:自己做实验主动原因,处置效率确实高;
6. 自己加码承诺安全,够劲:主动备案召回并承诺杜绝起火,敢说是敢作敢当的前提。
10秒,这是媒体报道中,车辆突然爆燃的速度;八天,这是事故发生后,理想汽车首次声明的速度。都很快,足见力度。
时至今日,这起事件依然让人心慌。10月23日晚,上海城区街头,一辆正常行驶的理想MEGA 2024款车辆突发爆燃。根据媒体报道称,短短10秒内火势便吞噬车身,万幸车内乘员成功逃生,未造成人员伤亡 。
事发在中心城区,加上有行车记录仪和周边市民的拍摄。叠加上,未有碰撞的前提下,车辆爆燃的突然性。这件事儿快速发酵,乃至引发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忧虑。
仅仅八天后的10月31日17时,理想汽车便通过官微宣布召回同批次车辆,合计11411辆(生产日期为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
公告内外,声音各不相同,除了热闹,我们聊聊门道:
官方结论难消疑惑,尚存四重追问
1. 谁是“真凶”:是冷却液之过还是防护之失?
理想汽车给出的核心结论是“该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在特定条件下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极端情况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
这一结论并未完全解开疑惑。
按照逻辑来看,这里面有三个责任主体分别是,冷却液、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
按照常识理解,这三者作为爆燃风险的因素,客观存在着因果性关系。
换句话说,如果换一种防腐液,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吃得消吗?或者,同样的防腐液体,别的电动汽车和车型他们吃的消吗?
这就像一场剧本杀中,甲(冷却液)、乙(冷却铝板)均对受害者(车辆安全)产生作用。目前看上去,责任归于其中一方,难以完全厘清因果链条。
更关键的是,尚未提及冷却液的具体问题——是成分缺失、杂质超标还是批次生产误差,也未说明该冷却液是否符合其自身采购标准。
目前互联网流传一组自称理想MEGA车主的聊天截图与现场图片,该车主称车辆控制器线路出现不明原因腐蚀,且购车一年间已累计维修七次。
若该反馈属实,不仅印证了“冷却系统相关部件存在腐蚀”的问题,更说明腐蚀已影响车辆核心功能(需频繁维修),进一步凸显“责任究竟在冷却液、冷却铝板还是两者适配性”的疑问亟待厘清。
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以数字化见长的车企,理想通过车载云端系统、4S店维修反馈体系,本应能更早捕捉到线路腐蚀这类共性问题。这或许从侧面解释了为何事故后企业能快速锁定“冷却液防腐不足”的方向。
同时,也引发新问:此前维修中发现的腐蚀迹象,是否已纳入风险排查范围?理想的数字化能力更应强化这一链路。
2. 风险边界:问题冷却液是否扩散至其他领域?
若隐患根源确为冷却液,其潜在影响可能超出理想MEGA的召回范围。
作为汽车核心耗材,冷却液通常由专业供应商批量生产,并非车企专属定制。公众有理由追问:这批防腐性能不足的冷却液是否仅供应给理想汽车?是否已流入售后市场或其他车企供应链?
要知道,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燃油车,冷却液的防腐性能均直接关系到冷却系统安全。若问题冷却液存在更广泛的流通,可能引发跨品牌、跨车型的安全风险,这一隐患亟需通过公开信息消除焦虑。
3. 召回实效:更换三件套能否彻底根除隐患?
根据官方方案,此次召回将为涉事车辆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这一方案虽超出“仅更换冷却液”的常规预期,挺好的。
但仍有细节待明确,对于已使用数月的车辆,冷却铝板的腐蚀程度如何评估?若腐蚀已发生,仅更换周边部件是否能避免后续问题?更换后的动力电池和控制器如何确保与新冷却液的适配性?
4. 车门到底能不能开?
在“车门能否打开”这一关乎逃生安全的核心问题上,官方和车主的表述始终对立。
车主方通过律师函明确提及,事故发生时,车门无法打开。
在理想的两次官方回应中,一次是说车主能够开门逃生,第二次用设计理念证明,车辆具备开门能力。
那么,当时的车门到底能不能开?理论设计和实际场景之间,看似存在矛盾。公众需要的不是“设计上能开门”的结论,而是对“事故中为何打不开”的具体解答。
“快响应”可见担当
有一说一,理想有三件事儿做得确实不错:
1. 够快。
从行业惯例来看,此类事故需经用户、消防及相关机构多方勘验检测,流程复杂且耗时较长。
理想汽车称,启动了内部调查,用了后台数据还做了试验,从而锁定了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明确提及“目前尚未形成最终技术结论”,此次召回依据的是内部调查、云端数据复核及专项验证的阶段性结果。这既解释了响应速度快的原因,也为后续结论完善留下空间。
2. 够主动。
此次召回是企业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而非等待监管部门强制要求。
3. 敢发声。
理想汽车官方明确承诺“后续不会再有车起火”,这种主动加码的安全表态,多少能安慰消费者。
毕竟敢说,是敢做和敢当的前提。作为一家上市的公众公司,作为冠以创始人名字的公司,言出法随,承诺是可以被信赖的。
不止于召回,电动汽车安全迎来系统性拷问
理想汽车此次的快速响应与主动担责,展现了头部新势力的危机处理能力,尤其明确排除电芯自身异常导致起火的可能,客观上缓解了公众对动力电池本质安全的担忧。
但事件已产生连锁反应。已经有车企借机强调,相比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更安全,足见行业对安全口碑的敏感。
换大白话来说,追溯此次爆燃事故来看,电动汽车的安全就是个复杂且混沌的系统性工程。电芯安全、电池包安全、没有碰撞,依然有可能发生猛烈的燃爆。
这难免让我想起来三年前的口罩期间,我对一位顶层政策智囊采访时,对方的一句金句——靠做预案,想着防御,是没有用的。很多风险是叠加的、复杂的,需要有动态的总体安全观(后来,这一条出现在了文件里)。如今的电动汽车,或许也需要的是系统性的安全。
虽说,2026年7月起,所有电动汽车都需要满足新国标要求,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堪称史上最严。但安全毕竟是复杂工程,光靠国标兜底,太难了。
话说回来,对于理想汽车,敢说敢当是品牌信任的基石,说清说透更是巩固信任的关键。
大众期待的不仅是解决方案,也是对隐患根源的彻底排查、对供应链品控的全面复盘,以及对潜在风险的公开预警。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希望理想汽车能做得再好一些。
Tips:防冻剂冷却液怎么防腐蚀?
花生特地研究了下,冷却液因为涉及铝合金、铜、铸铁、橡胶等多重材料,所以通常采用复合的抗腐蚀设计。比如,添加钼酸盐与苯并三氮唑复配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通过有机胺类缓冲剂,将冷却液 pH 值维持在 7.5-9.0 的弱碱性区间;添加聚醚类消泡剂,减少低温泵运转时的气泡生成,保护管道与水泵的长期可靠。有的,还会专门添加主缓蚀剂 + 辅助缓蚀剂” 复配技术。若车辆采用镁合金壳体,需选择不含氟化物的冷却液,避免发生电化学腐蚀。
-
作者 | 李皙寅·花生
编辑 | 黑松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