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起,“计划买车的人”是否会面临3个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

汽车行业的发展态势瞬息万变,当下的市场格局正经历剧烈变革。

其一,合资品牌的市场地位持续下滑。数据显示,今年9月,其市场份额已萎缩至36.38%;与此同时,国内汽车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行业整合加速推进,预计未来五年,能够存续的车企数量将缩减至6 - 7家。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有业内人士指出,自2025年起,计划购车的消费者将面临三大潜在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

2025年起,“计划买车的人”是否会面临3个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有驾

首先,30万元以上的电动汽车价格将出现大幅下跌。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

尽管业界普遍认为,固态电池一旦实现大规模应用,燃油汽车将面临严峻挑战。但实际上,首批受到冲击的将是未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

或许有人会担心所有电动汽车都会因此降价,但这种担忧有些过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虽然固态电池前景广阔,但目前其高昂的成本限制了普及。据TrendForce预测,固态电池初期生产成本高达每度电3000元左右。

2025年起,“计划买车的人”是否会面临3个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有驾

通过对比更能直观感受到差距:三元锂电池每度电成本约600元,磷酸铁锂电池每度电成本约400元。相较之下,固态电池成本高出近6倍。如此高昂的成本,使得普通家用车乃至20万元级别的中高端车型都难以承受。

就连比亚迪的廉玉波也表示,即便固态电池在2 - 3年后实现量产,磷酸铁锂电池在未来20年内仍将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即便固态电池量产,初期也只会应用于超豪华电动汽车。这意味着,像享界S9、蔚来ET7等30万元以上的电动汽车,价格将首当其冲出现大幅下调。

2025年起,“计划买车的人”是否会面临3个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有驾

其次,搭载雷达的智能驾驶系统将逐渐失去竞争力。目前,不少汽车企业已放弃激光雷达技术路线。

尽管仍有人对这一决策持保留态度,但众多企业的集体选择必有其原因。

一方面,视觉智能驾驶系统的实际表现并不逊色。以大雾天气为例,虽然视觉方案存在识别精度不足的问题,但通过降低车速等应对措施,其事故发生率并未显著高于雷达方案。

另一方面,雷达智能驾驶系统成本过高。正如余承东所言,将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应用于30万元级别的车型会造成严重亏损。因此,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专注于视觉智能驾驶技术。

2025年起,“计划买车的人”是否会面临3个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有驾

或许有人认为,即便车企放弃雷达智能驾驶技术,已搭载该系统的车辆仍能正常使用。但这种想法过于简单。无论是雷达智能驾驶还是视觉智能驾驶,其使用体验高度依赖后续的OTA升级。

智能驾驶的本质是模拟人类驾驶行为,如果系统始终沿用几年前的驾驶逻辑,必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甚至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对于仍在生产搭载雷达智能驾驶系统车型的车企,消费者应谨慎选择。

最后,一线豪华品牌汽车将陷入困境。尽管去年奔驰、宝马、奥迪(BBA)通过降价策略维持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今年已难以为继。

以宝马为例,今年7月,其还坚持不降价,但市场很快给出回应,8月市场份额暴跌42%。销量下滑的同时,价格波动也让消费者难以接受。例如,此前降价至18万元的宝马ix3,价格又突然回升至30万元,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

照此趋势发展,未来2 - 3年,这些一线豪华品牌很可能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2025年起,“计划买车的人”是否会面临3个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有驾

或许有人期待BBA加速电动化转型,实现东山再起。但现实恐怕并非如此。

一方面,BBA在电动化领域的表现差强人意,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竞争力都在下降。仍以宝马为例,其计划明年量产的新一代电动车,在智能驾驶、续航里程、动力性能等方面均无明显优势,设计也缺乏亮点。

2025年起,“计划买车的人”是否会面临3个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有驾

另一方面,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本控制上不断发力。比如,宁德时代推出400公里续航的增程式电池后,奇瑞随即宣布首款固态电池即将问世。在这样的发展速度下,BBA很难追赶。因此,现在购买BBA的燃油车或许还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面子需求,但未来2 - 3年,这类车型很可能沦为市场笑柄。

综上所述,未来一到两年,汽车市场将迎来关键的洗牌期,市场竞争将达到白热化程度。不仅大量合资品牌面临淘汰,目前20多家自主品牌中,最终也仅有5 - 7家能够存活。与此同时,电池、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路线也在快速迭代。消费者在购车时,务必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避免选择濒临倒闭的车企和即将被市场淘汰的车型。

#图文打卡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