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汽车市场的价格变化让人看不懂。以前卖得死贵的合资品牌,现在动不动就降价促销。而国产车价格却一路往上走,三四十万的车越来越多,销量还都不错。
很多人说这是国产车飘了,开始割韭菜。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让我们把这事掰开揉碎说清楚。
合资车降价不是良心发现,而是被逼无奈。十年前他们靠着品牌和技术优势,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一辆配置普通的车,挂上合资标就能多卖好几万。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国产车在新能源赛道弯道超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件都掌握了核心技术。消费者也不再迷信外国品牌,更看重实际产品力。
就拿比亚迪来说,它的刀片电池安全性全球领先,续航也不输特斯拉。小鹏的智能驾驶在国内数一数二,比很多合资品牌强不少。这些技术进步才是国产车敢卖高价的底气。
再说说合资车的困境。他们的电动车普遍卖不动,不是续航短就是智能化落后。传统燃油车市场又在萎缩,只能靠降价维持销量。这就像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再便宜也难敌苹果。
有人认为国产车贵了就是变坏了,这个说法有失公允。价格高低要看产品值不值,而不是单纯比较数字。以前国产车便宜是因为技术不行,现在技术突破了自然要重新定价。
我们看看具体车型。理想L9卖40多万,但给了你冰箱彩电大沙发,还有增程式续航。问界M9卖到50万,但华为的智能座舱确实好用。这些配置在合资车上可能要卖到七八十万。
合资品牌也在调整策略。大众ID系列降价促销,丰田bz4X直接官降好几万。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也知道自己的产品不值原来的价了。
有人说这是不是像互联网补贴大战?前期烧钱抢市场,后期收割用户。但汽车行业不一样,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不可能靠短期补贴来垄断市场。
更关键的是,现在国产车不仅要和合资竞争,彼此之间也在激烈厮杀。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还有新势力都在拼命推新品。这种竞争环境下,谁敢乱涨价?
我们再来看看国产高端车的实际表现。以蔚来ET7为例,实测续航能达到500公里以上,自动驾驶辅助也很稳定。同价位的宝马5系电动车,续航反而要短一截。
合资品牌过去的优势正在消失。他们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技术,在电动化时代变得没那么重要。而中国车企在智能化、网联化方面反而走在前头。
必须承认的是,一些国产车的品控还有提升空间。比如车机系统偶尔卡顿,细节做工不够精致。但这些都在快速改进,差距正在缩小。
价格反映的不仅是成本,还有品牌价值。奔驰宝马卖得贵,很大程度是品牌溢价。现在国产车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这个溢价是合理的。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国产车的崛起带动了大量就业。电池、电机、芯片等配套企业都在快速发展。这在过去合资主导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国产车在海外卖得更贵。比亚迪ATTO3在欧洲售价是国内的两倍,说明我们的汽车工业确实进步了。
当然,消费者有权利质疑价格。但判断标准应该是产品力,而不是简单比较中外品牌。试驾体验、配置清单、售后服务,这些才是更重要的考量因素。
目前市场上既有二三十万的高性价比国产车,也有四五十万的豪华车型。消费者可以根据预算和需求自由选择,这个局面比以前健康得多。
合资车的降价确实让一些消费者受益。但要注意的是,他们降价的往往是老旧平台车型,或是减配后的特供版。真正的换代新车价格依然坚挺。
汽车市场的格局变化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强者。当年合资车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轮到他们为生存而战。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现在的购车环境其实是更好的。选择更多了,价格更透明了,产品力也更强了。这才是市场竞争带来的真实好处。
至于国产车会不会步合资后尘?这个担忧为时过早。看看手机行业就知道,充分竞争的市场很难出现垄断暴利。汽车行业只会更激烈。
最后说说实用性。以热销的比亚迪汉为例,百公里电耗15度左右,按家用电价算每公里不到1毛钱。保养周期长费用低,智能化配置也够用。这样的产品卖20多万,你说值不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