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这回悄摸摸地换了个说辞,把“智驾”给卸了,换上了更朴实的“辅助驾驶”。你别说,这可不是玩文字把戏,估计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心里门儿清。
原本那些听着倍儿有科幻范儿的名头,像什么“小米智驾Pro”,现在都改头换面,成了接地气的“小米辅助驾驶Pro”。“智驾Max”也偃旗息鼓,变成了“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这“智”字一没,瞬间感觉从星辰大海,落回了柴米油盐。
时间点卡的也忒准,赶着工信部开完会,敲打了一番智能网联汽车的“夸夸群”风气,要求大伙儿实事求是,别吹得天花乱坠。这就好比班主任在家长群里旁敲侧击,提醒各位家长,给孩子报班得擦亮眼,别被那些画饼的机构忽悠了。
再往前捯饬,安徽那场高速上的小米SU7事故,也给这事儿添了把柴。当时车主倚仗着NOA智能辅助驾驶,结果直到撞车前两秒才回过神儿。不少人唏嘘,这车祸呀,说白了就是“信任危机”,对技术太盲目了。
你看,不光小米,华为乾崑智驾也开始“拨乱反正”,调整宣传策略。他们串联了一大帮车企,搞了个《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倡议里掷地有声地说,要让用户对自家车的“真实段位”心知肚明。这话说得透彻,就差直接喊话:“别把青铜当王者,出了事儿别赖我!”
这就让人寻思了,为啥之前大伙儿都对“智驾”这词儿趋之若鹜呢?
说白了,科技圈嘛,讲究的就是一个字——“唬”。“智驾”一听,就比“辅助驾驶”高大上,更能撩拨消费者的购买欲,让你觉得这钱花得值。说白了,就是为了往脸上贴金。
可现在,风向标变了。
以前,大家想着智能汽车就是要“放飞自我”,一屁股坐下就当甩手掌柜,让车自己溜达。可几场事故一出,大家也开始掂量掂量:这“放飞自我”的代价,是不是忒大了点?
与坊间认知相左的是,现如今的“智能驾驶”,说白了就是个“扶贫干部”,只能帮你减减负,没法替你全包了。就跟游戏里的辅助技能一样,能提高胜率,但没法保证你躺赢。
往深了说,这事儿反映的是技术发展和社会认知之间的落差。技术跑得太快,老百姓的理解力跟不上趟,结果就是“智能驾驶”被捧上了神坛,甚至被曲解了。
所以,车企这回改名字,也算是给自己买了份保险。一方面,响应政策号召,别再吹牛皮;另一方面,也算是给消费者提个醒,别太迷信技术,安全才是王道。
可换个马甲,就能药到病除吗?
当我们一门心思觉得是“用户太傻太天真”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想想,是不是车企在宣传的时候,没把话说清楚?是不是相关的安全标准,还不够硬核?是不是道路交通环境,压根就没准备好迎接高级别自动驾驶?
这些问题,得整个行业,乃至全社会,一块儿铆足劲儿去解决。
说白了,自动驾驶这事儿,得徐徐图之。技术需要时间去打磨,老百姓也需要时间去适应。在自动驾驶真正落地之前,咱们都得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一份如履薄冰的谨慎,以及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就像现在的小米,低调地改了名字,也希望他们能沉下心来,把技术搞扎实,别再让“智驾”变成“治丧”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