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2025年半年报刚一出,朋友圈就吵翻了天,利润亏损18.2亿到26亿,这个数字像一颗重磅炸弹,砸进每个关心中国汽车行业的人心里。
这个亏损,打破了广汽集团二十年来的纪录,很多老员工都说,没见过这种场面,很多投资人也懵了,明明去年还算平稳,为啥说崩就崩了。
7月11日,这个时间点,广汽集团又发布了产销快报,75.53万辆的半年累计销量,同比下滑了12.48%,如果说利润亏损还可以用成本、投资、汇率来解释,销量滑坡就没什么遮掩的理由了。
数字摆在那里,6月份销量15.01万辆,同比下滑8.22%,很多人说,这就是“全维度溃败”的现实答案,燃油车不行,新能源跟不上,合资、自主一起跌。
广汽集团曾经靠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两块招牌,吃遍燃油车市场,技术和产品优势明显,利润也一直漂亮,大家都觉得这两头奶牛能养很久。
可是到了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已经成了中国车市的基本盘,燃油车的光环一掉,合资板块的“慢半拍”就暴露无遗,不只是广汽丰田和本田,几乎所有合资品牌都在同一个坑里,谁也爬不出来。
电动化大潮面前,广汽丰田、本田的动作慢了,推新慢、技术储备慢、市场反应也慢,很多消费者都说,合资车的躺赢时代是真的结束了。
而广汽自主业务,其实曾经让人看到了希望,造车的能力有,新能源的转型也不算晚,很多业内分析师说,只要决策不掉链子,广汽自主完全有机会闯出一条路。
问题就出在“关键决策”上,尤其是高层领导的频繁变动,2025年初,曾庆洪的辞任给团队带来很大震动,很多项目的推进节奏都乱了套。
这一年,广汽传祺动作频频,向往S7、M8乾崑版陆续发布,甚至和华为合作搞起了GH项目,业内一片叫好,但细看销量,依然没能走出下行区间。
广汽昊铂本来是想借新能源窗口期,开辟高端市场,结果产品同质化、亮点不突出,定价也不算有竞争力,错过了最佳时机,市场反应平平。
广汽埃安的问题更直接,网约车标签太重,即使车型推新、营销跟上,消费者还是觉得它“低端”,品牌焕新很难破圈,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扭转。
回头看2025年上半年的时间线,广汽集团的困局一步步铺开,销量下滑和利润亏损几乎同步发生,内外压力交织在一起,整个集团的信心都在动摇。
其实整个行业都在变,2025年已经不是“躺着赚钱”的年代,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自主品牌崛起,市场竞争的残酷早已摆在眼前,谁慢一步就被淘汰。
广汽集团在合资、自主两条线上都出现了问题,外部失去竞争力,内部决策又频频失误,很多员工说,过去的经验反而成了今天的包袱。
华为、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卷价格、卷技术、卷服务,广汽集团还在想着“稳中求进”,结果就被时代抛在了后面。
2025年年初,市场上就有风声说,广汽集团要大力调整,内部改革、组织架构调整,甚至和多家科技企业合作,但这些“自救”措施还没见到成效。
外界看着广汽的挣扎,有人觉得可惜,也有人说这是必然,其实站在行业风口,没有谁是绝对安全的,今天的老大,明天就有可能被拍在沙滩上。
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红利期已过,新能源时代,技术、产品、服务缺一不可,广汽集团如果还想靠以前的“合资经验”吃老本,注定要吃亏。
自主品牌这边,广汽其实有基础、有技术、有工厂,但决策层的犹豫,产品端的保守,营销上的保守,让曾经的优势全都消耗掉了。
2025年上半年,广汽集团的“战略错误”逐渐被放大,市场压力、投资压力、舆论压力一并袭来,整个集团的氛围都变得压抑。
某种程度上,广汽的困境,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老牌企业转身慢,新势力冲得快,谁能在风口浪尖站稳,才有资格谈未来。
大家都在问,广汽集团还能翻身吗,短期看很难,毕竟亏损和销量不是短时间可以修复的,长期看,关键还是决策层的态度和行动。
2025年下半年,也许会有新的机会,也许还会有更大的挑战,市场不等人,能不能在下半年找回节奏,就看广汽集团的下一步棋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舆论的热度慢慢消散,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谁都知道,现在的广汽已经站在了十字路口,往前一步是新生,原地打转就是被淘汰。
每个行业巨头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也有低谷,广汽集团2025年上半年的这场阵痛,也许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也许是最后的告别。
观众们都在等待,等一个结果,等一个答案,等广汽集团能不能从水里爬起来,毕竟,这场变革的洪流,谁都无法置身事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