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刚刚收拾完,地上还有几条宣传海报没来得及卷走。展台上的三辆车像被精心安排的三位证人,每一辆都挺直了“脊背”,试图以不同的轮廓和格调,讲述着同一宗案件的不同“目击证词”。一旁的工作人员正悄悄观察人流的趋向,仿佛在统计今日到访人数能否再破纪录。哈弗的老用户来到猛龙旁边,用手指轻敲了一下车窗玻璃,声音清脆,像是在敲打一段记忆的断层。“H6还能再现奇迹吗?”他随口的一句话里,带着几分挑剔,也藏着一丝怀旧。
这种气氛不难理解。H6这个名字之于哈弗——甚至可以说之于中国SUV市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代码,而是一则现象级案例,是数百万用户共同见证过的“奇迹制造机”。连续108个月的销冠,打下四百万台的基盘,把单一车型做进行业教科书。在很多外行看热闹的眼里,世界就该有模板,神车应该一茬接一茬地长出来。至于市场怎么变、用户怎么分层,这一切在某些人眼里不过是分析师吃饭的工具罢了。
但赵永坡显然不是个喜欢用怀旧做安慰剂的人。他说:“市场环境变了,我们的目标不是再造一个H6,而是满足更广阔用户的需求。”要是用中国刑侦剧里的对白来描摹,大致相当于“案情已经变化,我们不能再用老办法破案”。这是冷静、甚至带点技术宅气质的表态,理性中略带一丝无奈。
拆开这些话,背后藏着的,其实是汽车市场“标品思维”的瓦解。过去一个神车吃天下,如今则讲究“场景力”。新能源和混动、燃油之间不再是曲棍球赛场上的对立门将,而开始变成五人制排球赛的不完全轮换。猛龙二代主打电动方盒子、二代枭龙MAX则要做城市家庭的得力助手,大狗PLUS继续守着中产家庭那“一亩三分地”。这是一套更有弹性的产品策略,有点像调查员根据线索人性和社会结构来派案,多维度验证,每一条证据都指向不同需求。
在我的行当里,我们总强调“用证据说话”。哈弗现在摆的阵,其实就是产品矩阵上的指纹识别: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谁都不替代谁,谁也没法覆盖全部需求。大狗PLUS标12万出头的预售价,却可以选择PHEV或者燃油,这背后是对家庭用车场景的深思熟虑——不是假装创新,而是真正用脚投票出来的能力组合。
值得玩味的是,这种转向“产品群逻辑”的方案其实很考验公司底层架构与资源分配。单一神车容易,矩阵协同难。单兵突进能出英雄,集团作战才看得出谁有组织力。用个偏冷幽默的说法,这就像追缉“连环作案”跟办“多个独立案件”完全不同。一个证据链搞清楚一案,难题在于多案并进时,逻辑是否顺畅、资源是否均衡。
细究哈弗最近的动作,可以看见一种“级差定位”的意图。产品的命名不再是简单的“第几代”,而区分于使用场景和用户定位,这很像是流行病学里做精细化人群筛查,应对“症状相似但病因各异”的状况。比如大狗不是被PLUS取代,而是长期并存,根据轴距和价位定位不同的“家庭画像”;猛龙PLUS和猛龙也会并行,理由是澳洲、西欧、东南亚的路况全异,需要柴油、油电不同的组合拳。
另一边,Hi4系统的技术逻辑也值得一谈。四驱并不再是身份门槛,也不是秀肌肉的花架子,而是变成“常用两驱、随需四驱”这些最接地气的体验点。用户关心的不是你卖弄几个Nm扭矩,而是真遇到雨雪打滑、非铺装起伏时那种“能不能靠得住”的底气。厂家的套路是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把本来高档才有的体验下放给普通家庭。细细想来,有点像是刑警把案发地的监控装进每个小区门口,从偶发预警变成常规守护。
当然,任何“普及型技术”最终要落地到真实场景。这次大狗PLUS不到24小时订单过万,说白了还是说明“定价看得懂、场景用得住”才是抵御市场噪音的唯二武器。与其指望再来一枪四百万的神话,不如说哈弗更像是法医队里手法娴熟但偶有失眠的老刑警,见过太多破碎现场,骨子里讲究稳扎稳打而不是押宝幸运。
站到外部视角想想,“再造一个H6”其实是想象力偷懒后的执念。现在的中国车市,早已经不是“谁家出一员猛将就能扫荡八方”的草莽江湖,在通勤、越野、家用、商用、个性化这几个领域,一车通吃的时代终结,多面手才是正解。这也许让怀旧者难以满足,但对于理智的消费者而言,他们要的只是多一道选择、多一份确定性。毕竟谁也不愿像凑热闹的看客,押注某一辆“神车”能包治百病。
最后,一道略带黑色幽默的职业问题吧:如果每一家车企都执念于打造“下一个现象级”,那么在产品同质化浪潮加剧的当下,会不会最终反而让所有品牌都沦为工具箱里高度雷同的扳手?对哈弗来说,也许不需要再造一个H6,更值得做的是继续琢磨:怎么让自己的产品矩阵,成为真正能被用户信任、用得上、还愿意推荐给邻居的“日常解法”?这个问题,不妨留给所有还在等奇迹的人们细品。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