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不狂了》
曾几何时,他扬言要让"福特、通用有一天会关门歇业",要让"中国的汽车走遍全世界"。
这个从台州走出来的"汽车狂人",用20多年时间将吉利从一个地方小厂做成了全球知名的汽车企业。
2024年全国两会上,当其他车企老总们热议飞行汽车、智能科技时,李书福却在谈论碳排放和环保。
这个转变,让人不禁感慨:昔日的"汽车狂人",真的不狂了吗?
从照相机到汽车梦
年轻时的李书福,就像一股永远停不下来的热血。
二十岁出头,他就靠着父亲给的120块钱,买了台照相机开启了人生第一桶金。
那时候的他,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像个追风少年一样四处为人拍照。
短短半年时间就赚到了1000多块钱,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笔巨款。
创业路上的李书福早早显露出了商业嗅觉,拍照不过是他的第一站。
在冲洗胶卷的过程中,他琢磨着能不能从废水中提炼出贵金属,这种想法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超前了。
这个想法让他有了更大的野心,于是毅然关掉了照相馆,转身投入了冰箱零部件生产领域。
这一转行可不得了,他的北极花冰箱一炮而红,27岁就赚到了千万身家。
但是,这还不是他最终的目标。
即使遭遇了海南房地产的失败,这个不服输的台州人依然在寻找着新的机会。
直到他看到了家乡台州遍地的摩托车小厂,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这不就是最好的机会吗?
1992年,吉利摩托车厂正式成立。
两年后,他们就成功研发出了新型踏板摩托车。
到1998年,年产量达到35万辆,产值高达20多亿,简直就是开挂的节奏。
但对李书福来说,摩托车依然不是终点。
他盯上了更大的目标——汽车制造。
当时国家不允许民营企业造车,但这难不倒"汽车狂人"。
他带着一腔热血,以谦卑的姿态向主管部门请求:"请给我一次失措的机会。"
终于,1998年,吉利汽车的第一辆"豪情"下线了。
这辆车不仅承载着李书福的梦想,更是中国民营造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此,这个敢想敢干的台州人,真正踏上了他的汽车王国之路。
到2009年,吉利年产量达到惊人的33万辆,年销售额140亿元,简直就是开了挂。
这一路走来,从照相机到汽车梦,李书福用实力诠释了什么叫"头脑发热是天才的第一个表现"。
教育布局背后的远见
在商界叱咤风云的李书福,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教育家。
要说这事还真有意思,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企业家,却成了多所大学的创始人。
你可能会问,这是为啥呢?
其实啊,这里面大有门道。
李书福深知,要想在汽车行业站稳脚跟,光有钱还不够,关键是要有人才。
普通大学毕业生?不够用。
高薪挖人?来得及吗?
于是,这位"汽车狂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自己办学校!
2005年,他先是在海南三亚创办了三亚学院。
紧接着2012年,又在湖南建立了吉利汽车技术学院。
这一办就办了八所高校,这操作简直就是教育界的"扫货式"投资。
但李书福的眼光可不是一般的准。
他在创建吉利的初期就想好了,要把三块地分别用来办学、研发和改善师生生活。
这思路,不得不说很超前。
北京吉利学院19年来培养了2000多名校友,许多人都成了各大企业的高管。
光是在浙江,他创办的院校就为行业输送了23000多名人才。
这哪是在办学校啊,简直就是在建造人才孵化器。
李书福说,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耐心。
这话说得一点没错,人才培养就跟泡茶一样,得慢工出细活。
为了确保教育质量,他还专门从日本请来了重量级人物。
藤冈博思,这位曾在丰田、马自达担任管理层的大佬,被请来担任吉利汽车湘潭基地的高管。
这操作,就像是请了个"外教"来给自家孩子补课。
在湖南吉利集团,像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高级工程师可不少。
这些"大神"的加入,让吉利的技术研发有了质的飞跃。
2019年,李书福在北京吉利大学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
他说吉利办教育不仅是责任,更是一种情怀。
这话虽然有点老套,但听着特别实在。
因为他明白,国产汽车要想真正崛起,关键在人才。
你看啊,这位"汽车狂人"在教育领域反而特别稳重。
不急着扩张规模,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在教育这条路上,李书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产教融合之路。
转型升级的深层思考
在教育领域展现出稳重一面的李书福,其实在汽车领域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曾经,他对合资企业的态度可是相当强硬。
"合资就是鸦片烟"这句话,一度成为业内的经典语录。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看到太多企业依赖合资,最终失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
这个观点在当时确实很"狂",但现在看来却格外有远见。
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吉利开始了自己的全球布局。
2006年,他们与百年老店英国锰铜公司联手,开启了"中国制造"的新篇章。
紧接着,又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对澳大利亚DSI公司的收购。
这操作速度,简直就是商界的"极速快递"。
但李书福的野心不止于此。
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新能源和环保。
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当其他车企大佬们都在激情澎湃地讨论飞行汽车时。
李书福却淡定地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建立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这话题转变得也太突然了吧?
但仔细想想,这恰恰体现了他的远见。
因为他看到,未来汽车行业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环保。
现在的汽车企业,不管是上游还是下游,对碳排放的核算都还很初级。
这就像是在玩游戏,连自己的战斗力数值都不清楚,怎么打赢这场环保保卫战?
所以李书福提出,要先把这个"数据框架"建立起来。
虽然这个提议听起来不够炫酷,但却是真正的"大动作"。
因为只有搞清楚了碳排放这个"家底",才能真正推动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
这哪是不狂了?
分明是把"狂"的定义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从单打独斗的"汽车狂人",变成了为全行业谋发展的战略家。
这种转变,就像是从"单刷副本"升级到了"带团打团本"。
不狂者,大智也
其实,李书福从未改变过他的本质。
只是这份"狂",变得更有深度,更有格局。
从照相机到汽车帝国,从教育布局到环保先行。
这哪是不狂了,分明是"大智若愚"的境界。
毕竟,真正的强者,都是在不断进化中完成自我超越的。
这才是李书福,这个新时代企业家最了不起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