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九月,天还没冷透,车行里却忽然多了几分凉意。纪先生新买的凯迪拉克XT5还没留下轮印,就先弹出了故障码——这大概不是大多数提车用户期待的“新车惊喜”。那一瞬间,仪表盘的屏幕如同热情地提醒他,这里可不是你幻想中的香车美梦,有bug,请求处理。
如果我是纪先生,面对这份“新鲜感”,大概率不会立刻愤怒,而是——用一贯的理性去分析现场。脚还没踩稳油门,屏幕就给你来了个红色警告。外行或许觉得只是小插曲,内行的本能是——这个故障码和方向盘有关吗,会不会影响驾驶安全,谁来负责,证据如何锁定?
据纪先生讲述,两位销售坚称“这是新车正常现象”,让他“多开两天就会消失”。这话听起来像极了某些常见病的药方——不治自愈,回家多喝热水。销售的信誓旦旦,是基于经验、流程,还是某种有点投机的希望?纪先生带着疑虑把新车开回家,第二天故障码依旧如约而至,才有了后续的4S店检测与“方向盘整体更换”。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梳理这条证据链,信息并不复杂:新车仪表盘弹出故障码,销售解读为正常,实则后续技术检测指向方向盘模块整体故障。工作人员的解释也很“接地气”:“技术经理说是个小模块的问题,但和方向盘是一体的,必须整套更换。”最终,纪先生和店方协商解决。看起来皆大欢喜,危机解除,但现实比新闻稿更耐咀嚼。
如果从专业角度来看,新车交付时出现故障码,本就不应当属“交车标准”范围。车辆的交付检查,不该只是完成流程,更应该保证功能和安全性。在这一环节,销售和挂牌专员口径不同,是流程管理的失控——你把一辆有故障码的车交到车主手里,能否证明这是合格出厂,还是临时抱佛脚?谁来保证方向盘故障不是更深层系统问题?这个案例,有点像停电时大家都在确认是不是跳闸,谁都不愿先承认,直到用电笔一戳,有人终于说“确实没电”。
我的立场很简单:新车不应交付带有故障码的车辆,哪怕问题微小。流程的精准,不应让概率事件变成“正常现象”,否则用户体验、品牌形象、后续风险都很难说不被折腾一遍。这么说或许不够好笑,但现实总归不提供喜剧脚本,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熟悉的混乱里练习理智。
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罕见。对于很多4S店来说,销售和技术、挂牌专员各司其职,流程复杂,责任界定模糊。你问销售,他大概率只能按照培训流程解答,甚至有意无意地压低故障预期,将风险留给后续售后处理。挂牌专员参与交车本不该成为解释失误的挡箭牌,但最后你要交付新车,谁都不愿意为一个方向盘的故障码担责任。毕竟一个方向盘的钱,够给销售团队喝好几顿咖啡了。
技术经理说,这只是个小模块,和方向盘一体,所以必须整套更换。这就像打麻将输一只手,结果要整副换新。模块化设计本是方便,但牵一发而动全身,终归是成本的妥协,也是效率的无奈。不论赔偿还是更换,最后都会归到流程与账面,或许不是谁的错,但谁都要按规矩办事。
其实,有时候我很佩服这些4S店工作人员的“淡定力”。明知有故障码还敢交车,仿佛一切“可控”。但真遇到方向盘需要整个更换——难免让人怀疑是否还有没发现的暗雷。有人说汽车销售是个“话术职业”,但一旦碰到冷冰冰的证据,话术就像夏天的空调——能吹,但不能救命。
我做案子时,最怕的不是证据不够,而是没人愿意追问那个“不正常”的细节。有时候一颗沙子能卡死整个齿轮,却总有人告诉你不用管,这是流程上的“小毛病”。对纪先生而言,故障码是一种提醒,对4S店而言,何尝不是一次管理漏洞的照妖镜。正常与异常分界线,往往就在你“敢不敢让车辆出库”的那个瞬间。
最后,这事协商解决就像擦干净了前挡风玻璃,后视镜里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销售说出“故障码正常”,挂牌专员临时上阵,技术经理又说“小模块”必须整套更换——到底是标准流程的问题,还是管理责任的缺口?车主权利和品牌信誉在每一次开局时都被重新审判,只是大家都默契地回避了那个“本不该出现的问题”。
说到底,新车为什么会有故障码,该不该直接交付,流程应不应该更规范,谁需要为细节漏洞埋单?如果你是纪先生,敢不敢和销售现场“杠”到底?如果你是技术经理,敢不敢第一时间掀开所有盖子?如果你是一位旁观者,还是会选择相信那句“多开两天就好”吗?
没办法,现实永远比流程表复杂,水落石出的常常不是大案,而是方向盘下的“小模块”。你觉得,下次你会怎么看待你的新车故障码,会立刻叫停,还是让他多喝两天“热水”?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