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广汽集团发布了半年报预警,净利润直接预亏18.2亿到26亿元,消息一出,整个行业像被惊雷劈中,空气里弥漫着危机感。
十年盈利神话戛然而止,利润断崖式坠落,去年同期还在赚15.16亿,这次却是巨亏超33亿,所有人都在问:广汽到底怎么了。
销量下滑成了导火索,集团上半年总销量75.53万辆,同比下滑12.48%,曾经撑起利润的“三驾马车”——本田、传祺、埃安,这次全都熄火。
广汽本田跌得最狠,销量暴跌25.63%,只卖了15.46万辆,雅阁、飞度这些“技术本田”代表车型,新能源大潮下一点也不吃香。
e:NP1极湃1上了纯电赛道,却没人买账,单月销量常常不到百辆,市场用脚投票,现实冷得让人清醒。
传祺情况也没好多少,销量下滑22.55%,14.63万辆,哪怕向往S7标配华为智驾,35.99万元起售还是劝退了不少人——毕竟同级别油车便宜约7万,怎么选不用多说。
新能源主力广汽埃安,也没撑住,10.87万辆的成绩,同比还是掉了13.97%,曾经靠网约车B端市场迅速扩张,现在C端私人用户不埋单,2025年新上的埃安UT月销量一直稳在5000辆以下,只有预期的三分之一。
广汽丰田算是唯一亮色了,微增2.58%,34.47万辆,但终端优惠普遍超3万元,换量不换利,品牌价值被透支,这条路走不远。
渠道也是硬伤,行业里新势力都在搞直营、商超展厅,广汽还守着4S店大本营不放,公告都说了,直营、代理等新渠道建设落后,用户触达和营销效率直接掉队。
自主品牌各自为战,传祺、埃安、昊铂资源分散,协同效应没形成,新产品开发慢,成本失控,海外市场更是软肋,上半年海外销量只占总量7%,远不如比亚迪、奇瑞。
在东南亚、拉美这些新兴市场,比亚迪、奇瑞都已经建厂或者收购品牌,广汽还没摸清门道,国内市场杀红眼,海外又走不出去,卡脖子的问题越来越棘手。
数据和现实摆在眼前,广汽的深层次矛盾被彻底曝光,汽车分析师王坤的话挺扎心,传统车企要打破旧有模式,技术、产品、渠道得联动,整合才有未来。
吉利能整合几何、极氪形成协同,广汽的“番禺行动”要是一体化真落地,说不定能成行业范本,但留给广汽的时间不多了,行业洗牌已经开场。
2025年7月21日,广汽能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刘志辉,经营范围扩展到人工智能、物联网,一切看起来像是新能源转型加速,但背后却是母公司的阴霾与焦虑。
冯兴亚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把话挑明了,广汽已经全面进入“战时状态”,这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生死考验,整个公司绷到了极点。
面对困局,广汽在202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峰会上抛出“三核驱动”转型战略,技术路线重构、产品价值升维、渠道生态革新,像是在赌上最后的底牌。
技术层面,广汽打破原有路径依赖,推“纯电+增程”双轨并行,首款昊铂HL增程版8月交付,新能源技术拼图终于补齐一块。
“星灵安全守护体系”也在同步推进,双冗余架构拉高安全标准,城区NDA功能要多品牌覆盖,年内还计划量产L4级自动驾驶前装车型,智能化加速冲刺。
产品层面,安全和智能双管齐下,星灵体系重塑安全标准,城区NDA和L4车型要成为亮点,试图用技术拉开差距。
渠道改革,目标直指效率,年内新增200家轻量化“埃安驿站”,运营成本比传统4S店低67%,2小时响应机制覆盖93%区域,服务网络变得更敏捷。
广汽和华为的合作成了最受关注的变量之一,高端品牌“华望汽车”采用HI PLUS模式,广汽主导,华为技术深度整合。
华为技术团队主导三电和底盘调校,目标是智能化配置成本比竞品低15%,两款新车—纯电和增程—预计2026年上市,所有人都在等首发。
王坤分析,广汽和华为的合作像“技术联姻+品牌独立”,既要智能化跃迁,也要构建自有用户体系,2026年上市的华望新车能不能在30-50万区间打出差异化,还得看市场脸色。
新能源补贴退坡就在眼前,2026年后12个月成为行业洗牌窗口,规模效应成了生死线,广汽设定“2027年自主品牌200万辆”目标,这仗怎么打,谁都没底。
技术重构,生态重塑,品牌向上,广汽的每一步都像踩着钢丝,既要突破老包袱,又要扛住行业大浪,变革的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
一边是时间一边是压力,广汽的自我革命已进入倒计时,谁都知道,这一次没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广汽集团巨亏风暴:转型突围与生死时速,2025年赌局开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