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重卡碰撞细节曝光:驾驶室脱落真相与背后
理想i8那场发布会,谁都没料到最出圈的不是配置、不是价格,而是一段和乘龙重卡正面刚上的视频。车友群里有人一边转发一边感叹:“这要搁咱们村口那条国道上,估计得围观三天。”说真的,我也是看了两遍才缓过神——2.6吨的SUV,愣是把八吨多的大货车给撞得驾驶舱和货箱分家了。
视频里头,一辆白色理想i8迎着东风柳汽的乘龙卡车冲过去。表上写着100km/h,但其实后来有懂行师傅在群里科普,说是60对40拼出来的“相对速度”100,不是单方飙满格。A柱B柱门梁啥都没瘪下去,看着跟新的一样。反倒是那辆大卡,轮子飞起来不说,驾驶室跟货箱彻底掰开档口,有点像小时候玩积木手滑拆了一半。
其实还有个侧面碰撞的视频,不过因为大卡受伤不明显,大伙就兴趣寥寥。我顺嘴问了修理厂老王,他说这种侧向冲击更考验气囊布局。“你别看九个气囊全弹出来,那电池包一点火花没有,这种事以前真少见。”他说起去年隔壁县城有台新能源SUV追尾轻型货车,因为气囊只前排俩,人虽然没事,可电池漏液直接拖回原厂返修,“当时吓坏司机。”
不过热闹归热闹,很快乘龙方面就急眼儿,说这属于侵权,还误导人。这话传到我耳朵的时候已经拐了几个弯——据说明明就是第三方检测机构安排场地车辆设备,都不是厂家自己挑的。但也有人私信问我,是不是哪个环节被动过手脚?甚至怀疑是不是重卡故意“低头”,让自家SUV露脸?
先甭管这些阴谋论,我特意翻出IIHS那些年做过的大型碰撞实验,他们一般用64km/h做偏置正面试验,比这次60+40还低点。而且人家都是偏一点角度,不像咱这个正面对顶。有个卖保险的小哥插嘴:“我们公司核赔时候拿IIHS数据参考多,可没人敢用这种移动对移动啊!”他还举例,美国路况好些地方限速70迈,但国内哪有这么高配路段。
再聊回那个驾驶舱掉下来的画面,其实听维修站赵师傅讲,大部分国产重型车都是非承载式结构,就是底盘和驾驶室分开的。他原话挺逗:“你要觉得能焊死一体,那拉水泥的时候早散架啦!”所以遇上强力冲击,只要惯性够大、锁止机构扛不住,就容易出现类似“前空翻”。不过他补充一句,“别以为这是质量差,这种设计本来就是为了减震省成本。”
至于现场到底有没有猫腻,比如锁止装置状态、货箱是不是空载还是带砖块,这些细节视频根本没交代清楚。我倒希望以后真搞直播复测,把这些小动作全拍下来,让爱较真的人心服口服。不然总有人琢磨,是不是哪个环节留了一手?
说起来,其实市面上的安全花样不少,有一年南城某品牌搞什么后防护板钻探实验,用同款轿车怼不同型号的大巴屁股,看下护板到底能不能挡住追尾时钻进来的风险。有一次朋友在高速上目睹事故,就是因为前面的工程运输车没有加固护栏,小轿车几乎整个钻进去了。当时现场的人都议论,要是真按美标装齐防钻结构,也许结局完全两样。
哦,对了,还有一个冷知识——理想i8最近推出的新版本,多加了一套紧急断电机制,据销售小陈透露,这是去年冬天东北地区用户反馈极寒情况下触发安全保护太慢,所以今年才升级。据他说现在连售后技师培训内容也专门提到了这一块儿,说万一发生严重碰撞,即使主控失灵也能自动断开高压回路。这类改动官方不会主动宣传,但懂行的人会注意到细微变化。
最后插播一个闲谈,上周末微信群讨论这个话题,有位江苏老哥吐槽自己单位采购的新批次纯电轻客,同级别车型居然只有主副驾两个气囊,而且连胎压监测都是选配。他直言,“你们北方买新势力讲究安全,我们南边预算有限,只求省油皮实。”唉,各地标准确实差异蛮大,也难怪每次出事争议不断。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