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加价30万”抢破头,如今降10万无人问:豪车为何集体遇冷?

从前"加价30万"抢破头,如今降10万无人问:豪车为何集体遇冷?

从前“加价30万”抢破头,如今降10万无人问:豪车为何集体遇冷?-有驾

天津港车商李老板蹲在仓库门口抽闷烟,脚边散落的宣传单印着"跳楼价"三个血红大字。展厅里那台奔驰S500贴了半年都没撕下的"特惠30万"横幅,早被海风刮得褪了色。这场景像极了王尔德说的那句话,"每个暴发户都曾有个贵族梦,直到他们发现橱窗里的水晶鞋套不上脚"。

从前“加价30万”抢破头,如今降10万无人问:豪车为何集体遇冷?-有驾

保时捷去年在中国市场销量折戟的数据,远比展厅里的库存车更刺眼。这个曾让煤老板们排队送钱的品牌,单季销量同比下滑四成有余。玛莎拉蒂更是凄惨,全年销量不足鼎盛时期的零头,最惨淡时经销商展厅连迎宾地毯都懒得铺。就连劳斯莱斯的交车仪式,现在都不再需要红毯和香槟塔——反正也没几个客人来看。

五年前开着卡宴进洗车行的车主,总会摇下车窗露出腕表。如今这些车在二手车市场堆积成山,车商连里程表都懒得调。当年加价三十万还要等半年的埃尔法,现在新车价格倒挂比二手车还便宜。平行进口车商老张说得实在:"以前是车选人,现在是人选车,咱们这些卖豪车的倒成了求爷爷告奶奶的孙子。"

从前“加价30万”抢破头,如今降10万无人问:豪车为何集体遇冷?-有驾

最要命的是连降价都不好使。天津港那批道奇霸王龙皮卡从160万降到90万,车商们硬是搞起了"买皮卡送游艇"的荒唐促销。可游艇停在码头都快长藤壶了,皮卡还杵在仓库落灰。这场景像极了菜市场收摊前的甩卖,区别在于卖菜大嫂吆喝的是"最后三斤",车商们喊的是"最后三台"。

问题出在十年前种下的因。当年德系三强靠着V6发动机和真皮内饰就能躺赚,现在国产电车掏出三秒破百的数据,激光雷达像不要钱似的往车顶装。有位特斯拉车主说得扎心:"开惯电车的脚,踩油门的力度都比别人轻三分。"更别说那些车载系统,现在连十万块的国产车都能语音点外卖,某些百万豪车的中控屏还在用五年前的老系统。

从前“加价30万”抢破头,如今降10万无人问:豪车为何集体遇冷?-有驾

欧洲老牌车企不是没挣扎过。大众抱着小鹏大腿搞电车的样子,活像退休大爷学用智能机。宝马去年推出的电动旗舰,车机卡顿得让销售都不敢当众演示。北美车商更绝,福特CEO公开夸小米SU7的新闻,让底特律老工程师们气得把扳手都摔了。

最讽刺的是豪华品牌自己砸了招牌。当年吹上天的"工匠精神",现在被车主发现内饰接缝能塞硬币。某品牌宣传的"百年调校",实测底盘表现还不如二十万的国产车。消费者又不是傻子,谁愿意花百万买个会跑的翡翠扳指?

从前“加价30万”抢破头,如今降10万无人问:豪车为何集体遇冷?-有驾

这波寒潮冻醒了不少装睡的人。以前销售顾问最爱说"这车能开三代人",现在客户反问"三代人之后还有加油站吗"。新能源浪潮掀起的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价值体系的重构。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干掉诺基亚,不是键盘触屏之争,而是生态系统的降维打击。

天津港的落日把豪车仓库照得通红,李老板掐灭烟头掏出手机,屏幕上是某国产电车品牌的招聘广告。仓库角落里,那排奔驰宝马的金属漆面依然锃亮,可映出的早已不是当年的江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