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吹牛成现实,李想却悬了,为何差距这么大?

要说这两年咱们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那可真是比电视剧还精彩。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就在不久前,理想汽车的李想还是整个行业里最耀眼的明星。

他当时放出豪言,说理想的目标是到2025年,一年卖出160万辆车,那股自信满满的劲头,让很多人都觉得,未来的汽车天下,恐怕就是理想的了。

那时候,理想汽车确实厉害,凭借着“冰箱、彩电、大沙发”这套组合拳,精准地抓住了中国家庭用户的需求,在三十多万的价位上几乎找不到对手。

余承东吹牛成现实,李想却悬了,为何差距这么大?-有驾

2023年更是风光无限,一年下来净赚了118个亿,成了咱们国家第一家实现年度盈利的新势力车企,可以说是一时无两。

然而,市场的变化比翻书还快。

谁能想到,这才过了没多久,局面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

当年同样也爱说“大话”的华为余承东,那句“要把三五十万的BBA(奔驰、宝马、奥迪)都干掉”的言论,在当时听起来,不少人觉得有点不切实际。

可现在你再看看,随着问界M9、M7这些车型一辆接一辆地成为爆款,余承东当初的话,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尤其是新款问界M7,上市后订单量节节攀升,直接把市场给点燃了。

反观理想,虽然销量依然不错,但增长的势头明显感到了压力,甚至在个别月份的销量上被后起之秀超越。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为什么当初看起来那么能打、那么懂用户的理想,后劲好像没有华为加持的问界那么足呢?

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较量,怎么就出现了反转的苗头?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回头看看理想当初是怎么火起来的。

李想这个人,不愧是顶尖的产品经理,他对中国家庭需要一辆什么样的车,理解得太透彻了。

余承东吹牛成现实,李想却悬了,为何差距这么大?-有驾

在那个大家普遍还在纠结续航里程、比拼零百加速的年代,理想直接换了个赛道。

它告诉你,车不仅仅是把你从A点送到B点的工具,它更应该是你家的延伸,一个“移动的、温馨的家”。

于是,你看到了宽敞到奢侈的六座空间,让家里每个人都有专属座位;你看到了可以随时喝到冰镇饮料的车载冰箱;你看到了能让孩子在后排安安静生生看动画片的大屏幕。

这种体验,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国家庭来说,简直是直击灵魂的诱惑。

在那个时间点,理想的这套打法,可以说是“降维打击”,它没有去卷别人都在卷的技术参数,而是直接满足了用户最直观、最感性的需求。

所以,理想的成功,是建立在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之上,它用最快的速度,把用户最想要的东西变成了现实。

可是,这种成功的模式也有它天生的“软肋”,那就是门槛不够高,太容易被模仿了。

你想想现在的智能手机,是不是这个道理?

今天你出了个新功能,明天友商就能像素级复刻,甚至做得更好。

汽车行业也是一样,尤其是像冰箱、屏幕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配置,产业链非常成熟,只要愿意花钱,谁都能装。

当“冰箱彩电大沙发”从理想的独门秘籍,变成了越来越多车型的“标配”时,理想最开始建立起来的优势,自然就被稀释了。

余承东吹牛成现实,李想却悬了,为何差距这么大?-有驾

这就好比一家餐厅,最早靠一道秘制招牌菜火遍全城,但后来大家发现,这道菜的配方并不复杂,于是满大街都开起了卖这道菜的馆子,那最初那家店的吸引力肯定会下降。

更重要的是,当市场从满足基本舒适需求,向更高阶的智能化需求过渡时,仅仅依靠舒适配置,就有点不够用了。

理想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看到它在纯电车型MEGA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但市场反馈不如预期,也从侧面说明,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新阶段不一定完全奏效。

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华为和问界。

余承东为什么敢说要“干掉BBA”?

他的底气,从来就不是沙发有多软,或者屏幕有多大。

华为这家公司,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手里攥着一大把别人短期内根本学不会、也买不来的核心技术。

这就像两个武林高手过招,一个人的招式华丽,拳拳到肉,很能唬人;而另一个人,可能招式朴实无华,但他内功深厚,气息悠长。

短期交手可能难分高下,但时间一长,内功深厚的那个人,优势就会越来越明显。

华为就是那个内功深厚的选手。

华为给问界带来了什么?

余承东吹牛成现实,李想却悬了,为何差距这么大?-有驾

首先是鸿蒙智能座舱。

这可不是简单地在车里装个大屏幕,它背后是华为经营了十几年的整个鸿蒙生态。

你的华为手机、手表、平板,上车之后能和车机无缝连接,信息、应用、导航都能顺畅流转。

这种体验的流畅度和完整性,是那些靠采购不同供应商的硬件和软件拼凑起来的车机系统,完全无法比拟的。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是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

当很多车企的智能驾驶还只能在高速公路上用一用,到了市区就“抓瞎”的时候,华为已经实现了在全国大部分城市都能用的高阶智能驾驶,不需要依赖高精度地图。

这种技术上的代差,才是真正让消费者愿意掏钱的核心原因。

很多人买问界,就是冲着华为这套智驾系统去的,因为它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用户在拥堵市区开车的痛点。

除此之外,连驱动电机、电控系统这些最核心的“三电”技术,华为也有深厚的自研积累。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不受制于人,可以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进行软件和硬件的迭代升级,始终保持技术的领先。

余承东吹牛成现实,李想却悬了,为何差距这么大?-有驾

所以,理想和问界的这场竞争,本质上是两种发展模式的碰撞。

理想走的是一条“产品定义驱动”的路,它的优势在于市场嗅觉灵敏,能快速响应用户看得见的需求。

而华为问界走的,是一条“技术驱动”的路,它的优势在于深厚的技术积累,能提供用户短期内感知不强、但长期体验下来差异巨大的核心能力。

这就好比手机从功能机时代向智能机时代的转变。

在功能机时代,诺基亚靠着耐用的硬件和多样的外观,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霸主。

但当苹果带着iOS系统和App Store出现时,竞争的规则就变了,手机好不好用,不再只看它耐不耐摔,更要看它的操作系统智不智能、应用生态丰不丰富。

现在,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同样的变革。

决定一辆车未来价值的,可能不再是它的真皮座椅和物理配置,而是它的智能系统、自动驾驶能力和后续的软件升级服务。

当然,理想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两年投入了天量的资金在研发上,努力补齐技术短板。

但建立技术壁垒需要时间,市场却瞬息万变。

这就让理想陷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过去的成功打法效果在递减,而新的技术护城河还在挖掘中,有点“远水难解近渴”的味道。

而华为,恰好是带着在通信和消费电子领域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技术内功跨界而来,正好赶上了汽车行业智能化变革的浪潮。

这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内战”,其实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任何一个行业,靠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开始跑得快,不一定能笑到最后,只有那些拥有真正核心技术、能够不断进化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残酷的马拉松里,跑到更远的地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