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国庆狂揽2.5万订单暴打理想?新能源江湖国庆大战藏着哪些狠招?
国庆车市"神仙打架",零跑理想数据撕开行业暗战
2025年10月1日-8日,当全国人民还在朋友圈晒高速堵车和景区人山人海时,新能源车企已经悄悄打完了一场"黄金周订单大战"。
零跑汽车甩出王炸——国庆期间新增订单2.5万辆,同比暴涨;老对手理想汽车紧随其后,交出了上周新增2.3万辆的成绩单。
这俩数字往那一摆,懂行的立马嗅到火药味:零跑这是要"硬刚"理想啊!
要知道零跑9月单月交付达66657辆,连续7个月稳坐新势力销冠宝座,今年上演"贴身肉搏",订单量差距变成"几乎平手",甚至零跑还略胜一筹。
这背后到底是啥在撑腰?
是产品力开挂,还是营销玩出了新花样?
咱今天就来扒扒这场国庆大战里的门道。
第一部分:
先给大伙儿划重点:零跑这2.5万订单里,C系列贡献了超过80%的份额!
尤其是C11和C16这两款车,简直就是"订单收割机"。
这事儿要放在一年前,估计没人信——那时候零跑还被当成"廉价代步车"的代名词,主打的T03微型车虽然销量不错,但利润薄得跟纸片似的。可现在不一样了,人家杀进了15万-20万的主流家庭SUV市场,跟理想L6、问界M5这些"网红车型"正面刚上了。
这个转变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零跑用的招数说白了就是"价格屠夫+配置堆料"。你看C11增程版,起售价14.98万,这价格比理想L6便宜了快4万块钱。
但配置呢?该有的一样没少——激光雷达给你装上(虽然是高配才有),后排吸顶屏安排得明明白白,2.9米的轴距让后排空间宽敞得能翘二郎腿。
理想那套"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舒适体验,零跑也给搬过来了,还额外送个"终身免费基础流量"。
消费者心里这账一算:"花小钱办大事,这性价比不香吗?"
但光有性价比还不够,零跑狠的地方在于"现货供应"。今年他们升级了生产线,交付周期从之前的4-6周压缩到3周以内。
国庆期间下单的用户,很多都能赶在年底前开上新车。
这可比那些"订了车要等大半年"的品牌实在多了。
你想啊,现在谁买车不着急?尤其是家里要用车的,等个几个月那是真煎熬。
零跑抓住了这个痛点——"我给你的不是画饼,是能马上开走的真车"。
反观理想,上周虽然也拿下了2.3万订单,成绩单看着也不差。
但问题在哪儿?
主力销量还是靠L系列的老款车型撑着。新推出的L8 Pro本来寄予厚望,结果因为电池供应商那边出了点状况,交付时间一拖再拖。
这就让不少准车主心里犯嘀咕了——"我都交了定金,你告诉我要多等两个月?"
这一快一慢之间,高下立判。
零跑用速度和确定性,把那些本来还在犹豫的消费者给拿下了。
有意思的是,零跑这次的订单构成里,二三线城市的占比特别高。这说明啥?
说明他们的产品真正打动了那些对价格敏感、注重实用性的家庭用户。
这些用户可不管你是不是"新势力网红",他们要的就是"配置够用、价格合适、能早点提车"。
零跑把这三点都做到了,订单自然就来了。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零跑正在用C系列车型摆脱"低端"标签,往主流市场渗透。
这个策略要是成功了,后续的想象空间可就大了。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么便宜,会不会偷工减料?"
但从目前的用户反馈来看,C系列的品控比去年确实有进步,故障率下降了不少。
而且零跑现在还搞了个"交付透明化",每辆车的核心数据都能扫码查到生产过程。
这种做法虽然不能说完美,但至少让消费者心里有底。
再说了,便宜不一定等于质量差,看规模效应——零跑现在月销6万多辆,采购量上去了,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这笔账,聪明的消费者都算得明白。
第二部分:
提到增程式电动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理想。
确实,理想当年靠这套技术杀出了一条血路,打出了"城市用电、长途发电"的差异化优势。
但现在情况变了——增程式技术门槛其实没想象中那么高,说白了就是"燃油发电机+电机驱动"的组合,比纯电动车的三电系统简单,比插混车型的纯电续航又长。这就导致零跑、哪吒、深蓝这些后来者全都跟上了,技术上基本没啥代差。
既然技术都差不多,那比的就是谁更懂用户的真实需求了。
零跑做了个很聪明的判断:买15万-20万车的家庭用户,最在意的根本不是"科技感爆棚"或者"黑科技加身",而是实打实的"花得值+用得爽"。
所以他们的策略特别——把理想那些高端配置往下放,然后把价格砍到用户心坎上。
咱举个具体例子。
理想L6的中控屏是15.7英寸,零跑C11给你搞个14.6英寸主屏+10.25英寸副驾屏的双联屏组合。
理想高配用的是高通8295芯片(这可是车机里的高端货),零跑C11的高配版也给你装上同款,但起步价硬是便宜了3万多。
这操作就很灵性了——"我给的配置跟你一样,甚至屏幕还多一块,价格却低这么多,你选谁?"
狠的还在后头。零跑在C16上专门搞了个"家庭版"配置:后排独立空调、小桌板、儿童安全座椅接口全系标配。
这几个配置看着不起眼,但对二胎家庭来说简直是刚需。
夏天带孩子出门,后排空调能独立调温度;长途旅行,小桌板能让孩子在车上写作业吃东西;安全座椅接口不用说,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零跑把这些细节都照顾到了,用户一看:"这车是真为我们这种家庭设计的啊!"
技术上没拉开差距,价格上占明显优势,服务上还贴心(比如零跑的"购车无忧险"覆盖场景更多),这套组合拳打下来,连理想的老用户都开始动摇了。
国庆期间好些论坛上都能看到类似的讨论:"本来打算换L7的,结果老婆拉着去试驾了零跑C16,说这车实用,孩子坐后排也舒服。"
这就很说明问题了——当产品力接近的时候,性价比就成了决定性因素。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充电补能。
增程式车型虽然有油箱兜底不怕趴窝,但日常用车还是以充电为主更省钱。
零跑在这方面动作也挺快,跟几家充电桩运营商签了合作协议,C系列车主能享受更多的充电优惠。
这种"买车之后还能持续省钱"的体验,对家庭用户的吸引力可不小。
当然理想也不是吃素的。
他们的品牌调性、智能化体验、售后服务体系都是经过多年打磨的,这些是零跑短期内很难追上的。
但问题在于,15万-20万这个价格区间的消费者,对品牌溢价的容忍度是有限的。
如果你贵个一两万,大家可能觉得"买个放心";但如果贵了三四万,配置还差不多,那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
零跑现在打的就是这个算盘——用性价比撬动价格敏感型用户,先把市场份额抢过来再说。
从市场反馈看,这个策略短期内确实有效。
但长期能不能站得住,还得看零跑后续能不能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这些核心领域有所突破。
毕竟消费者虽然看重性价比,但也不傻——如果产品力跟不上,光靠便宜是留不住人的。
这也是为什么零跑必须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不断提升技术硬实力。
这场仗,才刚刚开始。
第三部分:
肯定有人会说:"国庆这订单量不就是促销砸出来的吗?"
等活动过了还能维持吗?
这话听着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零跑这波增长可不是单纯靠"降价甩卖"硬撑出来的。
人家是供应链、品牌、战略三管齐下,来了个全面升级。
先说供应链这块儿。
去年零跑还被各种吐槽:"芯片缺货交不了车"、"电池价格涨了成本扛不住"。
但今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他们跟宁德时代、中航锂电签了长期供货协议,把电池这个最大的成本项给稳住了。
牛的是,零跑还自建了部分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线,比如电机电控这些部件,不再完全依赖外部供应商。
这么一搞,不仅成本可控,交付速度也上来了。
国庆期间能做到3周内交付,靠的就是这套供应链体系的支撑。
再看品牌定位的变化。
零跑早期给人的印象就是"低端代步车",主打一个"便宜实惠"。
但从2024年开始,他们明显在淡化这个标签,转而主打"高性价比智能SUV"。零跑成为中国第二家跻身"百万俱乐部"的新势力造车企业,从第50万台到第100万台仅用时343天。
C系列的外观设计请了国际团队操刀,智能化系统用的是自研的"凌芯01"芯片。
虽然这芯片的算力比不上英伟达Orin那种顶级货,但应付日常使用完全够了。
是,零跑没有吹牛说自己是"最强智能车",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用户:"我的车智能化够用,价格还便宜。"
这种不浮夸、办实事的风格,反而赢得了务实用户的信任。
最重要的还是长期战略。
零跑今年成为中国第二家跻身"百万俱乐部"的新势力车企,从第50万台到第100万台只用了343天。
这个速度说明啥?
说明他们找对了路子。零跑的策略很清晰:死磕15万-25万这个主流价格区间。
这个区间占中国乘用车销量的40%以上,市场容量够大,竞争虽然激烈但没有垄断玩家。
零跑既避开了跟BBA、特斯拉这些豪华品牌的正面对抗,又切中了家庭用户买第一台智能电动车的需求。
相比之下,理想的处境就有点尴尬了。
他们的品牌形象确实高端,但30万以上的市场容量毕竟有限。
想要继续增长,要么往下探,要么往上冲。往下探吧,会伤害品牌溢价,让老用户觉得"我花30万买的车,现在20万就能买到了?"
往上冲吧,又要面对BBA和保时捷这些传统豪强。
这种两难境地,恰恰给了零跑一个绝佳的机会窗口——趁着理想还在纠结要不要下沉,赶紧把15万-25万这个市场给占住。
当然,零跑也不是没有隐忧。
现在的销量增长主要还是靠性价比,如果后续在技术上没有明显突破,很容易被其他品牌复制。
比如说智能驾驶,现在华为、小米这些新玩家都在发力,零跑如果跟不上,优势很快就会被稀释。
再比如电池技术,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这些新技术都在路上,谁先突破谁就能抢占先机。
零跑现在的策略是"先做大规模,再投入研发",但这个时间窗口能有多久,谁也说不准。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零跑的毛利率虽然在提升,但跟理想比还是有差距。
理想单车利润高,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和品牌建设;零跑走的是薄利多销路线,必须靠规模摊薄成本。
这种模式在市场上行期没问题,但如果遇到行业下行或者价格战加剧,抗风险能力就要打个问号了。
所以零跑接下来能不能"真崛起",看他们能不能在保持规模增长的同时,提升单车盈利能力和技术护城河。
这两样都做到了,才算站稳脚跟;只做到一样,还是有风险的。
第四部分:
这事儿在网上早就开锅了,各种观点都有。
咱挑几个最典型的问题来聊聊,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个问题:"零跑订单这么多,会不会跟之前某些品牌一样,交付的时候偷偷减配?"
这个担心不是没道理。
之前确实有个别车企搞过"订单时一个价,提车时另一个样"的骚操作,把消费者坑得够呛。
但零跑这次似乎学聪明了——他们专门找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做"交付透明化",每辆车的电池容量、电机功率这些核心数据都会上传到云端,用户扫个二维码就能查到完整的生产流程。
从现有车主的反馈看,C系列的故障率比去年下降了大概(这数据来自车质网的统计),说明品控确实在进步。
与其怀疑人家"偷工减料",不如说零跑是靠规模效应把成本降下来的——采购量大了,供应商给的价格自然优惠,这省下来的钱让利给消费者,逻辑上说得通。
但话说回来,便宜总归是有代价的。
零跑在一些非核心配置上确实做了简化,比如内饰用料没理想那么高级,音响系统也不是顶配的BOSE或者哈曼卡顿。
这些东西不影响基本使用,但追求品质感的用户可能就不满意了。
所以零跑的定位很清楚:我不是要做最豪华的车,而是要做配置够用、价格实惠的家庭用车。
你要是追求极致的豪华感,那确实该去看理想或者蔚来;你要是就想买台经济实用的智能电动车,零跑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个问题:"理想是不是怂了?"
被零跑这么追着打,怎么还不降价?
网上两派意见吵得厉害。
一派觉得理想该学零跑打价格战,另一派认为理想坚持高端路线是对的。
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理想要是真降价了,短期内确实能抢回一些市场份额,但长期来看会伤害品牌调性。
你想啊,花30万买理想的用户,看重的就是品牌溢价和高端体验,如果降到20多万,他们会怎么想?
"我当初多花的那些钱是冤大头?"
这种品牌信任一旦崩塌,想修复可就难了。
但理想现在的压力确实不小。
零跑在15万-20万这个区间步步紧逼,如果理想不做点什么,市场份额被蚕食是迟早的事儿。
最可能的应对策略有两个:一是加快新车型的推出速度,比如增程+纯电双版本同时布局,给用户更多选择;二是解决交付延迟的问题,毕竟现在的消费者等车耐心是越来越差了。
如果这两点都做不到,光靠"高端品牌"这个标签,恐怕撑不了多久。
还有人问:"新能源车销量这么卷,最后到底谁会赢?"
这问题太大了,没人能给出确定答案。
但从9月的数据能看出点端倪——2025年第38周新能源汽车销售29.7万台,周新能源销量渗透率为58.5%。
这意味着啥?
意味着市场已经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以前是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现在是要从对手碗里抢蛋糕。
在这种环境下,既能打价格战又有技术护城河的玩家才能活下来。
零跑现在靠性价比抢市场,但如果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上没有突破,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理想虽然技术积累深厚,但"高端固化"的问题也得解决——要么下沉市场,要么推出亲民的子品牌。
说白了,这场仗才刚刚开始,国庆只是第一回合的试探。
接下来的春节、五一、十一,每个假期都是一场硬仗。
谁能在保持产品力的同时控制好成本、提升好服务,谁就有机会笑到最后。
结语:
2025年国庆的这场订单大战,表面看是零跑和理想的"二人转",实际上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的缩影——价格战、技术战、品牌战全面开打,谁更懂用户、谁会"卷",谁就能活下来。
零跑的2.5万订单就像一记重拳,打醒了还在"躺赚"的车企:消费者要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口号,而是"真金白银的实惠+靠谱的体验"。
至于理想,是时候该想想怎么接招了。
品牌溢价能撑一时,撑不了一世。
如果不能在产品力、交付速度、服务体验上拿出有说服力的东西,被零跑这样的后起之秀反超也不是没可能。
毕竟市场不相信眼泪,只认实力。
春节假期还等着呢,下一轮"硬刚"马上就要开始。
零跑能不能延续国庆的强势?
理想能不能打出漂亮的反击战?
其他品牌又会不会杀出黑马?
这局棋,还远没到收官的时候。
咱们就当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看这场新能源江湖大战怎么演下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