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睡觉"的华为高管遇上鸣笛秒醒,这一幕究竟是智驾技术的胜利,还是车企过度宣传的现形记?近日,一段问界M8车主拍摄的视频引爆网络,画面中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低头近20秒未握方向盘,被质疑在公开道路测试"自动驾驶睡觉"功能。这场风波背后,暴露出的是整个行业对L2与L3自动驾驶标准的认知混乱,以及潜藏的安全危机。
事件反转中的技术真相
当余承东在鸣笛提醒后迅速抬头回应,网友争论的焦点从"是否真睡"转向了更本质的问题:搭载L2辅助驾驶的问界M8,能否允许驾驶员如此长时间脱离监管?问界客服的回应颇具玩味——既强调"不建议",又承认系统会发出提醒,这种暧昧态度恰是当前车企宣传话术的缩影。
根据工信部《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L2与L3存在本质区别:前者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后者才允许特定条件下移交控制权。余承东此前"智驾可打盹"的言论,与其说是技术自信,不如说是将实验室理想场景等同于现实道路的误导性表达。今年广东、湖南等地多起辅助驾驶事故显示,把L2当L3用的代价可能是生命。
车企话术背后的认知陷阱
"高阶智驾""准L3""无限接近自动驾驶",这些充满诱惑力的营销话术正在制造危险的认知偏差。北京社科院王鹏研究员一针见血地指出,部分车企通过创造新概念模糊技术边界,让消费者误以为现有技术已实现"解放双手"。余承东事件中,无论是网友"言行合一"的调侃,还是"测试系统"的猜测,都反映出公众对自动驾驶等级的普遍误解。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混淆正从宣传层面渗透到使用场景。武深高速事故驾驶员方某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开启辅助驾驶后,人类注意力的松懈速度远超系统接管能力。就像把定速巡航当成自动驾驶,这种认知错位正在全国高速公路上演着"生死时速"。
监管重拳下的行业转型
当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文规范智驾宣传时,这场"名词游戏"终于迎来终结倒计时。新规明确要求车企禁用"全自动""高阶"等模糊表述,这记重拳直击行业乱象。正如律师卢鼎亮所言,建立技术能力透明化机制已刻不容缓,驾驶员需要实时知晓系统能力边界,而非被炫酷的营销话术蒙蔽双眼。
余承东事件或许会成为行业转折点。它用戏剧性的方式提醒我们:在自动驾驶真正到来前,每个方向盘后的人都该保持清醒。技术可以迭代升级,但生命没有试错机会。当车企停止创造概念,消费者回归理性认知,L2与L3之间那道安全红线才会真正清晰。
科技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浪漫故事,而是步步为营的严谨工程。余承东的"低头20秒"照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照出了每个交通参与者肩头的责任。记住:所有把辅助驾驶当自动驾驶的侥幸,都是对生命最大的轻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