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10月销量达27.8万辆,同比增长11%。数据来了,不吃苹果了,纯粹行业里的零食。
我刚翻了下笔记,去年同期也差不多是25万辆。涨幅11%,其实不算太惊喜,但也挺让人琢磨的。咱们不说虚的,就说实话:这是个什么信号?我猜,或许长安的市场策略没变,但是别的品牌都在折腾线上、折腾车联网。长安呢,有点稳扎稳打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他们逐渐赢得消费者信任的节奏。
但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还得是新能源。11.9万辆,同比增长36%。你想,我这普通中产家庭里,换新能源车就越来越自然,背后其实没有太多压力。对比去年同期,那种对电池续航焦虑、充电难题的担心少了不少。
我也试着每个月算一下:平均每辆车成本差不多在7万到9万区间(这是粗糙的心算,毕竟车型不同)。新能源成本高,补贴退了之后,售价也差不多在15万左右,毛利可能就得打个折了。这么大广告,怎么说呢?补贴政策显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是给换血这个行业打了个强心针。
我朋友的汽车修理店,他给我说:新能源的故障没那么多,但比燃油车复杂点,电池容量老化,管理系统出问题,都是常客。这让我想起,有次我试驾一台新能源,感觉就像在操作一块精妙的钢琴,滑动屏幕反应快,但每次操作都得小心翼翼。
而海外市场,销量达到5.8万辆,同比增长25%。我注意到这个数字(别的品牌多是前几年老市场吃饭,后面索性开辟海外宝地)。长安这次搞的还真不错,早年海外市场干的很一般,现在逐步打开局面。海外的用户心理大多和国内相似:价格敏感,Reliability(可靠性)很重要。
我还记得去年在某展会,有一位代理商给我一句话:只要价格合理,服务到位,海外市场就能逐步打开。这也验证了我的想法——长安通过股价、产能和渠道铺开,慢慢赢得了不少精明的买家。
说到渠道,我就想起一件小事。某天我跟一个4S店销售聊,问:你们的市场压力大不?他笑:每个月销量都像打了鸡血,客户搞不起。尤其是还有竞争对手不远处盯着。渠道战也是拼折扣+促销的大戏。去年我路过某城市车展,车商都拼命拉客户,折扣折到最低。那场面,真像大逃杀。
国内车市变化快,去年几乎每个品牌都在提降价风。你说,谁没怕过亏损,但谁还能守得住?我觉得,长安这次能做到官方增长,可能一部分就是渠道扎实,价格竞争还算合理,比起一些硬炒赢面的品牌,长安还是更温和点。
还记得前几天我跟一个行业好友聊,他说:大部分自媒体只看到造车新势力的光鲜,其实传统车企在调整策略,走差异化,很可能变成最后的赢家。这话我倒是挺认同。他们摸索了几年,从研发到供应链再到渠道,都比新来者稳很多。
我还在想,未来怎么走?新能源的技术门槛其实还未到极致,但也不能太乐观。比方说,电池续航、三电系统可靠性、保值率,这些指标,每年都在变。
顺带一提,我之前还琢磨过个场景:如果某品牌想打造爆款新能源车,至少要有一款突破性的技术突破(像特斯拉那样的锂电革命),否则,消费者会逐渐变得疲乏。你们觉得,我是不是太天真了?其实没细想过,但这是个猜测。
关于海外市场,咱们能不能看得更远点?据我估算,长安未来两年,海外销量能达到一年10万辆左右(不排除会更高,也许估计少了点),但关键在于他们能不能持续保证质量和品牌形象。这两者,差点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最让我在意的还是——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海外试驾的照片:一个朋友在葡萄牙的小渔村,把车开到海边拍照。那场景突然让我意识到:长安的也许不一定就是国内的战场,更长远的是,能不能用技术和服务打通你我他所有用户的心。
汽车还是个情感消费品。我没办法用数据把这些讲完,但你想,车里那一声嘀的提示音,关掉门的瞬间,心里就有微妙变化。
问题来了:你觉得,谁能在未来的市场里站稳脚跟?抑或,我们都得学会怎样用车?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