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豹5深度驾驶体验颠覆认知

最近汽车圈有个现象挺让人琢磨的。前几天翻了一组数据,吓了一跳:某家造车新势力今年前两季度的亏损额高达60多亿元,平均一台车卖出去要亏掉30多万。30多万!这大概是很多人两三年的工资吧?换个角度看,这个数字甚至比它的车本身卖出的价格还高。有人开玩笑说,买它的车不仅是消费,更像是“做慈善”——不是你掏钱给它,而是它掏钱给你开车。想想看,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但再一看,这种现象还挺常见的。类似的账面亏损,新势力里很多品牌都在上演。亏个几十亿好像是家常便饭,亏损幅度还在拉大,完全看不到“刹车”的迹象。更有趣的是,即便亏成这样,股价还是能涨,融资还是不断进来,消费者该买买,企业该投投。很多人就纳闷了:这些车企是疯了,还是我们不懂它们的“玩法”?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里头的门道。

先慢下来,把数据捋一捋。比如新势力里的几家头部车企,亏损规模动辄几十亿,但销量却是节节高升。某品牌今年上半年卖了近1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0%,但亏损也几乎翻倍——这不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吗?那问题出在哪儿?先看单车成本。以一些新势力的中高端车型为例,售价大概35万,单车综合成本据说接近40万。也就是说,别管宣传上多酷炫,实际每卖一台车就先亏5万。再加上巨大的研发投入、营销开支和渠道运营,账面上的亏损自然越滚越大。

那有人就问了:既然卖车亏钱,为什么不干脆调高价格?或者干脆缩减成本,把车做便宜一点?这个问题表面简单,实际很复杂。汽车行业不是服装小店,调价和成本控制不是随便动动鼠标就能搞定的。价格太高,消费者还买不买?成本太低,品质会不会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势力车企的核心竞争力还在塑造中,不敢轻易冒这个险。

再看那些吓人的研发和营销开支。以某家企业为例,一年光研发投入就得近百亿,几乎是所有收入的一半。再加上广告投放、门店建设等等,钱花得像流水一样。很多人调侃说,这些企业不务正业,钱都烧在了不该烧的地方。但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研发是造车的命根子,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竞争激烈得像打仗。谁家先搞出领先的技术,谁就能活下来,甚至能抢占市场的制高点。至于营销和渠道建设,这也是必要的门面工程。消费者买车,不光看产品本身,还得看品牌力,看服务体验。人家传统车企几十年扎下的根,新势力只能用钱砸时间赶。

再多说一句,新能源车的账面亏损结构,和传统车企有很大不同。传统车企是先积累几十年的制造和销售经验,后面能靠规模效应和成熟的供应链压低成本,再从售后服务和金融延伸上赚钱。而新势力现在的情况是,车卖得越多,摊到每台车上的固定成本反而越高,短期内难以形成正循环。说白了,就是“先苦后甜”的逻辑,只不过眼前的“苦”确实有点吓人。

方程豹5深度驾驶体验颠覆认知-有驾

那是不是只有新势力才这样?其实不是。传统车企、电动车领域的外资品牌,谁摊上一个新赛道,谁也免不了先烧钱。举个例子,某国际豪华品牌这几年发力新能源领域,一年亏损几十亿欧元,甚至直接砍掉一些传统燃油车项目。这背后是巨大的转型成本和技术投入。再看国内某自主品牌,它的高端新能源项目虽然销量不错,但整体还是亏损状态。归根结底,新能源车是一条烧钱的赛道,大家都在赌未来。

到这里,我们基本能看明白这些“吓人数字”背后的逻辑了。烧钱并不是乱花钱,而是赌一个更大的市场机会。新势力车企的打法,本质上是用巨大的前期投入换取品牌影响力和技术积累,然后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靠规模化盈利逆转局面。但话说回来,这条路也充满风险。赌对了,是特斯拉;赌错了,可能就是曾经的那些“造车梦碎”的企业。

所以,眼下的这些亏损数字,看着夸张,但它们并不是完全无序的浪费。行业整体在转型,新能源这条赛道还没跑到一半,谁都不敢松懈。关键是,要看这些企业接下来怎么走。烧钱是为了铺路,但路铺好了,是不是能走得快、走得远,还得看后面的战略执行。

总结一下:这些“离谱”的亏损,拆开看,其实是行业转型的必然过程。要不要被吓到,不取决于亏了多少,而是亏得有没有章法。对于消费者来说,现在的车可能确实有点“香”,但未来几年,格局才会慢慢稳定。这场豪赌还没结束,牌桌上的玩家,也还在出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