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咱们身边讨论新能源车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网上也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说法。
有一种声音听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说要是哪天欧美国家联合起来,都不搞新能源车了,那咱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优势不就全完了吗?
这种担忧一出来,马上就有人跟着说,你看咱们的电池原材料好多得从国外买,车子也要卖到欧美去,人家一不玩了,咱们不就等于被卡住了脖子,上不去也下不来,那就尴尬了。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种论调,都觉得有点哭笑不得。
这并不是说大家有这种担心是错的,关心国家产业发展是好事,但有时候咱们可能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也太悲观了。
咱们不妨把这事摊开来,用普通人能听懂的大白话,好好聊一聊,就算真有那么一天,欧美集体“撂挑子”不干了,咱们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是不是真的就那么不堪一击。
首先,咱们得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欧美国家,他们真的能说放弃就放弃吗?
这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说不玩了就把玩具一扔。
发展新能源车,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条已经投了巨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不归路”。
咱们先看看欧洲。
欧盟早就把话说得很明白了,2035年开始,新卖的燃油车就要说拜拜了。
为了这个目标,欧洲那些响当当的汽车巨头,比如德国的大众、宝马、奔驰,哪个不是真金白银地往里砸钱?
大众集团计划投入的钱,换算成人民币都超过一万亿了,宝马和奔驰的投入也都是千亿欧元级别的。
这些钱是什么概念?
如果现在突然说不搞了,这些投进去的钱就等于直接扔进了水里,连个响都听不见。
这笔损失,别说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国家都扛不住。
更重要的是,这背后牵扯到的是千千万万人的饭碗。
欧洲的汽车行业养活了大量工人,其中有几百万人的工作已经和新能源车产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放弃,就意味着这些人可能要失业,这在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会引发巨大的社会问题,没有哪个政府敢冒这个风险。
再把目光转向美国。
美国政府为了让制造业回流,搞了个法案,拿出几千亿美元来补贴新能源车产业,但有个条件,就是你得在美国本土建厂,用他们那边的供应链。
为了拿到这笔补贴,特斯拉、福特这些大公司,已经热火朝天地在美国建了十几座超级工厂,投进去的钱也是几百亿美元打底。
如果美国政府现在突然改口说不搞了,那这些刚建好或者还在建的工厂怎么办?
工人的工资谁来发?
特斯拉的股价恐怕要一落千丈,福特这种百年老店都可能被直接拖垮。
所以你看,他们不是不想,而是根本就“输不起”。
这就像一桌牌局,他们已经下了重注,牌局也进行到一半了,这时候想掀桌子走人,第一个输得精光的,就是他们自己。
让他们现在放弃新能源,就好像让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放弃蒸汽机,让几十年前的美国放弃互联网一样,等于主动把未来的发展方向盘交到别人手里,这种事,精明的他们是不会干的。
好,咱们再退一步讲,万一,我是说万一,他们真的就铁了心,宁愿自己承受巨大损失也要跟我们对着干,真的集体放弃了新能源车,那咱们是不是就真的没辙了?
当然不是。
咱们最大的底气,其实就在咱们自己家里。
这个底气,就是我们国家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咱们来看看数据,现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新能源车都卖在中国,我们国家自己路面上跑的新车里,差不多每十辆就有四辆是新能源车。
最关键的是,大家买新能源车,已经不是单纯为了那点补贴了,而是真心觉得这东西好用、划算。
有调查就显示,绝大部分新能源车都是普通老百姓自己掏钱买的,这说明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了真正的需求驱动。
就算一辆车都不出口,光靠我们国内庞大的消费群体,就能撑起这个产业的大半边天。
而且,很多人可能有个误解,觉得新能源车就是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时髦玩意儿。
其实,现在真正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里。
我一个朋友回老家,一个北方的普通县城,都惊讶地发现这两年街上多了好多绿牌车,比亚迪、五菱宏光MINI这些车随处可见。
他有个亲戚就买了一辆几万块钱的小电车,平时就用来接送孩子、去超市买菜,一个月下来电费才几十块钱,跟以前开油车一个月好几百的油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省下来的就是实实在在的钱。
当成千上万的家庭都开始算这笔账的时候,这个市场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除了市场,我们还有一张更硬的底牌,那就是我们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从最上游开采锂矿、加工原材料,到中游生产电池、电机,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我们基本上都能自己搞定,不依赖任何人。
比如电池,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加起来,就占了全球市场的一大半;再往上游说,我们国家青海的盐湖提锂技术也是世界领先的。
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家里,不仅有米有面,还有锅有灶,全套家伙什都齐了,不管外面刮风下雨,我们自己都能开火做饭,饿不着肚子。
就算欧美不买我们的车,我们的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部件,照样可以卖给东南亚、南美洲这些地方,他们的市场才刚刚起步,正需要我们的产品和技术。
最后,咱们把格局再打开一点。
就算欧美市场真的对我们关上了大门,对我们来说,也未必就是世界末日,反而可能是一个全新的机会。
因为这个世界很大,除了欧美,还有广阔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这些地区的市场潜力巨大,他们也想发展新能源,但苦于没有技术和产业链。
这时候,我们带着成熟的产品、技术和全套的解决方案过去,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比如在泰国,比亚迪的工厂生产出来的车,性能好,价格还比同级别的日本油车便宜,一上市就成了爆款,当地老百姓抢着买。
在印尼,五菱宏光MINI不仅卖得好,还带动了当地上百家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就业,受到了热烈欢迎。
更长远来看,我们还能输出我们的“标准”。
一个产业发展到最高阶段,就不是卖产品了,而是定标准。
现在泰国、印尼这些国家新建的充电桩,很多都开始采用我们中国的标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以后不管是哪个国家的车企,想到这些地方来卖车,就得按照我们的标准来设计接口。
当用我们标准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就算欧美不跟我们玩,他们想进入这个更大的圈子,也得遵守我们的规则。
这才是真正的话语权。
所以,与其担心别人会不会“放弃”,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如何去拥抱这个更广阔的世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