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你猜怎么着?
我跟你说,这10月份的车企销量报告一出来,我差点把手里的茶杯给扔了。
零跑,这小伙子,居然一下子干到了七万多台,直接把新势力的天花板给掀了!
说实话,我干这行十年了,见过的风浪不少,但零跑这波操作,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
我跟你讲个事儿。
前两年,我刚开始做这块的时候,有次为了抢个独家消息,我硬是蹲在一家小车企门口三天三夜。
当时那叫一个冷啊,冻得我直哆嗦,就等着看那个关键的交付数据。
结果呢,数据出来,人家比预期的差了一大截。
我当时那个沮丧啊,感觉自己像个等着开席的饿汉,结果上来的却是冷馒头。
你说,这不就是我们天天盯着数据的状态吗?
现在回头看,零跑这七万多台,就像是他们攒了一年的劲,‘嘭’的一下全爆发出来了。
他们把年度目标都上调了,从六十万干到六十五万。
这股子劲,有点像咱们小时候玩弹珠,感觉自己手里这颗“玻璃球”特有劲,一出手就比别人的远。
再看比亚迪,老大哥就是老大哥,四十四万多,跟玩儿似的。
这稳定度,就像咱们早上吃的那碗豆浆油条,踏实,管饱。
王朝海洋干了近四十万,说明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该买啥,心里门儿清。
不过,仰望那几百台,那玩意儿,就是给咱们长长见识,看看国产车也能玩出“黑科技”的架势。
对了,长城这次也挺让人刮目相看。
十四万多台,历史新高。
新能源那块,更是涨得让人眼红,直接翻了快一半。
我记得有一次跟长城的老高层聊天,他当时挺郁闷,说新能源这条路走得有点费劲,像在泥地里推车。
可这一回,他那车终于跑顺溜了,看来是找到了关键的那个“齿轮”。
你再瞅瞅小米。
四万多台,交付周期居然在缩短。
这是个什么概念?
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产能瓶颈的稿子,当时小米的单子多到吓人,等车能等上大半年。
那感觉,就像你排队买限量球鞋,好不容易轮到你了,结果店员跟你说,鞋子得再等等,这心里能不憋屈吗?
现在周期缩短,说明人家在拼命拧螺丝,把订单变成车。
理想这块,三万多,确实有点“拉胯”。
跟零跑比起来,差得有点远。
我记得上次看李想访谈,他提到i6订单都爆到七万了,远超他们想的。
这就像你炒菜,火候把握得太猛,菜都快糊了,产能跟不上了。
不过,这说明市场对他们那套“大空间家庭车”的认可度还在。
就看他们11月、12月能不能把产能这关给过了。
我跟你说,咱们做新闻的,最怕的就是“平均主义”。
所有数据都差不多,那就没意思了。
你看这十月份,零跑是“黑马”,比亚迪是“定海神针”,长城是“老将回勇”。
这事儿让我想起我刚入行那会儿,有一次报道一个新科技发布会。
当时我把所有人的发言都录下来了,想写一篇巨详尽的报道。
结果写出来,平铺直叙,没人看。
后来我把发布会现场的那个小插曲——主持人差点把咖啡洒到CEO西装上——那个细节给放大,然后把所有技术点都穿插进去。
你猜怎么着?
那篇稿子火了。
你看这销量数据也一样。
不能光看总数。
重点是看谁在加速,谁在憋大招。
这就像看《三国演义》,不能光说曹操有多牛,还得看他哪场仗打得漂亮,哪次战略布局到位了。
所以说,哥们儿,接下来的11月和12月,绝对是“捡漏”的好时候。
为啥?
那购置税减半的政策,马上就要收尾了。
这优惠力度,就跟路边摊大甩卖似的,过了这村儿,可就没这店儿了。
还有那些年终冲量的大招,车企为了完成任务,那优惠给得是真实在在。
我跟你说,我那辆开了快十年的破车,现在开起来跟“拖拉机”似的,我寻思着,是不是也该换个新家伙事儿了。
你说,这波年底的优惠,我该不该出手?
你觉得我该瞄准哪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