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逆袭,轩逸重返前四,海鸥跌至第八

大伙儿平时关注汽车市场,可能都有个习惯,就是每周、每月都喜欢看看那个销量排行榜。

这榜单就跟咱们上学时候的成绩单似的,谁是第一,谁进步了,谁退步了,一目了然。

很多人买车,也下意识地会把这个榜单当成一个重要的参考,觉得大家都买的,总归不会差到哪儿去。

但是,这看似权威的榜单,有时候也会闹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乌龙,甚至让人不得不怀疑,这背后的水到底有多深。

燃油车逆袭,轩逸重返前四,海鸥跌至第八-有驾

就拿去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来说,一个销量榜单,差点把整个汽车圈的“规矩”都给掀翻了,也给所有准备买车的消费者提了个醒。

事情发生在2023年8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当时一份关于国内轿车市场的周销量排名在网上传开了。

这份榜单的标题也挺有意思,叫做“燃油车反攻?”,听上去就很有看点。

榜单的前几名,看起来都还挺正常的。

比如,咱们国产品牌吉利的星瑞,以一周卖出一万一千多辆的成绩,稳稳地坐上了冠军宝座。

这车大家也熟悉,尺寸大、配置高,动力系统还有沃尔沃的技术底子,能拿第一,确实是凭实力说话。

排在第二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五菱宏光MINIEV,卖了七千多辆,虽然没有前两年那么火爆,但作为城市代步小车的代表,这个成绩也合情合理。

再往下看,比亚迪的海鸥,这台刚上市不久的纯电小车,一下子就冲到了第八名,展现了它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而曾经的“家轿王”日产轩逸,也重新回到了第四名的位置,说明传统燃油车依然有着非常稳固的消费群体。

整个榜单看下来,有新能源车的迅猛攻势,也有燃油车的顽强坚守,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市场的真实格局。

然而,就在大家觉得这份榜单没什么特别之处的时候,一个匪夷所思的数据出现了。

当人们的目光顺着排名往下,滑到第十五名的时候,所有人都愣住了。

排在这个位置的,是上汽大众的朗逸,一款常年霸占销量榜前几名的“神车”。

可让人震惊的不是它的名字,而是它后面跟着的销量数字:三万三千三百六十一辆。

这个数字一出来,所有看榜的人都懵了。

燃油车逆袭,轩逸重返前四,海鸥跌至第八-有驾

咱们来简单算一下,第一名的吉利星瑞,一周卖了大概1.16万辆,而排在第十五名的朗逸,销量竟然是3.33万辆。

这算怎么回事?

一个排在榜单中游的选手,销量竟然是冠军的三倍。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数字大小问题了,这完全颠覆了排名的基本逻辑。

一时间,网上的讨论就炸开了锅,各种猜测和段子都出来了。

有人开玩笑说,这榜单是不是倒着排的,数字越大名次越靠后,所以朗逸才是真正的“隐形冠军”。

还有人调侃说,制表的人是不是把计算器拿反了。

玩笑归玩笑,但这样一个离谱的错误,让人们不得不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每天看到的这些销量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

它真的可信吗?

很快,就有懂行的人出来揭开了谜底。

原来,朗逸那个三万三千多的销量数据,根本就不是8月第一周的周销量,而是它在整个7月份的月度销量。

也就是说,制作这份榜单的机构,在整理数据的时候,很可能是一时疏忽,把一个月的成绩,错误地安在了一周的报表里,还给它安排了一个不上不下的第十五名。

这个“乌龙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汽车市场数据统计和宣传中的混乱现象。

它告诉我们,不能再盲目地相信那些被包装得光鲜亮丽的数字了。

要想看懂这些榜单,我们首先得弄明白,车企口中的“销量”到底指的是什么。

燃油车逆袭,轩逸重返前四,海鸥跌至第八-有驾

其实,这里面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每一种代表的意义都完全不同。

第一种,叫“批发量”。

这个数字指的是汽车厂家把生产出来的车,卖给了全国各地的4S店经销商。

比如一个厂家这个月生产了十万台车,通过各种政策,让经销商把这十万台车都接收了,那么它的批发量就是十万。

这个数字往往最好看,厂家也最喜欢宣传这个,因为它代表着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渠道的铺货能力。

但问题是,这些车只是从厂家的仓库,转移到了经销商的仓库,并不代表普通消费者买走了这么多。

如果市场消化不了,这些车最终就会变成经销商的库存压力。

第二种,叫“零售量”,或者叫“终端销量”。

这个数字比批发量要实在一些,它指的是4S店把车真正卖给消费者的数量。

这个数据能更好地反映一款车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

不过,这里面也可能存在一些水分。

比如有些经销商为了完成厂家下达的销售任务,拿到返点奖励,会自己掏钱把一批车先买下来,上在自己公司或者员工的名下,然后再当成“准新车”打折卖掉。

这样一来,零售数据虽然好看了,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实市场反映。

第三种,也是目前大家公认的最准确、最难造假的数据,叫做“上险量”。

顾名思义,就是这台新车卖出去之后,车主去保险公司购买交强险的数量。

燃油车逆袭,轩逸重返前四,海鸥跌至第八-有驾

因为交强险是国家强制规定必须买的,一辆车对应一份保单,数据直接来源于保险系统,车企和经销商很难在上面动手脚。

所以,上险量基本就等同于这辆车真正卖到消费者手里、并且已经上路行驶的数量。

这个数据是含金量最高的,最能反映真实的市场情况。

了解了这三种“销量”的区别,我们再回头看那些五花八门的榜单,心里就该有数了。

很多榜单在发布的时候,并不会特意标明它用的是哪种统计口径,它们往往会选择那个最漂亮、最有利于自己宣传的数字。

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今天你用批发量当了冠军,明天我用零售量成了销冠,大家轮流坐庄,各自宣布“遥遥领先”,把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

这种只追求榜单排名的浮躁风气,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其实是有害的。

它会让一些车企把心思都花在怎么做营销、怎么玩数字游戏上,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去搞研发、抓品控、提升产品质量。

一辆车的好坏,最终需要靠产品本身来说话,而不是靠一个虚高的排名来证明。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看清这一点就更为重要了。

我们辛辛苦苦攒钱买车,是为了改善生活,是为了让家人出行更方便、更安全。

如果仅仅因为被那些真假难辨的榜单迷惑,买了一台所谓的“网红车”、“销冠车”,结果开起来发现各种小毛病,售后服务也跟不上,那真是得不偿失。

所以,这些销量排名,我们可以看,可以把它当成一个了解市场热度的窗口,看看最近哪些车比较受关注。

但它绝对不能成为我们做决定的唯一标准。

买车终究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你的需求、你的预算、你的驾驶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多花点时间,亲自去4S店试驾,真实地感受一下车辆的操控、空间和舒适度。

同时,多去网上看看真实车主的口碑和评价,尤其是那些开了半年、一年以上的车主,他们的反馈往往更有参考价值。

至于那些把牛吹上天,连数字都编不圆的榜单,咱们就当个乐子看看得了。

潮水退去之后,谁在裸泳,谁是真材实料,市场和时间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