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龙车主喊话:再碰!理想负责人:再碰!

“再撞!”,两个男人一句话,把8吨卡车和2.6吨SUV的碰撞,从实验室烧到了舆论场。

7月29日,理想汽车在i8发布会上甩出一段“卡车对撞”视频——一辆空载乘龙卡车迎面撞上理想i8,结果i8车身结构完好、气囊全开、电池无漏液;而乘龙卡车驾驶室前倾、车轮上扬,车头几乎压上i8前挡风。画面冲击力拉满,网友炸锅:“卡车真这么弱?”

但很快,剧情反转。 乘龙官方一句“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直接点燃战火。紧接着,东风柳汽(乘龙母公司)发声明质疑:空载测试不真实、关键参数未公开、涉嫌侵权。理想回应:第三方机构测试,全程合规。负责人汤靖喊话:“要不来复测一把?”张骁补刀:“直播都行。”乘龙车主和网友也不服了:“我们捐车,再撞一次!”

好家伙,一场本该是“安全验证”的实验,硬是演成了汽车圈年度大戏。作为常年跑工地、跑高速、也跑城市通勤的老司机,我今天不站队,咱们就从“一辆卡车为什么会被撞成这样”说起,扒一扒这场“对撞门”背后的门道。

一、碰撞视频到底“假”在哪?先看几个关键细节

乘龙车主喊话:再碰!理想负责人:再碰!-有驾

先说结论: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测试造假,但测试条件确实存在争议点,尤其是“空载”和“驾驶室锁止”这两个核心问题。

空载卡车 vs 满载卡车:差的不是一吨两吨

真实场景中,一辆8吨级重卡,满载时总重可达30吨以上。而测试中用的是“全新空载车”,整备质量约8吨。重量差了近4倍!

这意味着什么?物理学告诉我们,碰撞能量与质量成正比。一辆8吨车撞2.6吨SUV,和一辆30吨车撞它,完全是两个量级。空载状态下,卡车惯性小,前部结构更容易被“顶起来”,驾驶室前倾的概率大增。 而满载时,巨大的质量会让卡车像“推土机”一样往前推,而不是“翘头”。

我开过乘龙H7跑砂石料,满载上坡时那种“沉稳如牛”的感觉,和空车跑高速的“轻快灵活”完全不同。空车碰撞,确实不能代表真实工况。

驾驶室锁止机构:是“安全设计”还是“致命漏洞”?

乘龙车主喊话:再碰!理想负责人:再碰!-有驾

乘龙官方强调其“龙骨驾驶室”通过ECE R29认证——这是全球最严苛的驾驶室安全标准之一,要求驾驶室在挤压、冲击下保持生存空间。

但网友和业内人士都指出:驾驶室锁止机构是否正常工作,是关键。

正常情况下,重卡驾驶室通过两个重型锁扣(直径20mm以上)固定在车架上,配合液压缓冲系统,能承受数吨冲击力。如果测试中锁止机构被解除或失效,驾驶室就可能像视频里那样“翻跟头”。

东风柳汽质疑“未说明是否改装”,直指要害。如果锁扣没锁,那这根本不是“卡车撞不过SUV”,而是“一辆没装锁的驾驶室被撞飞了”。

这就好比你拿一辆拆了安全带的轿车去撞墙,然后说“这车不安全”——逻辑根本不成立。

乘龙车主喊话:再碰!理想负责人:再碰!-有驾

二、理想i8的表现,真那么神?安全设计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抛开争议,理想i8在这次碰撞中的表现,确实值得肯定。

A/B/C柱无变形、门梁完好:说明白车身刚度足够,乘员舱结构完整。

9气囊全爆、电池无漏液:三电系统防护到位,高压安全有保障。

车门自动解锁:碰撞后逃生机制响应及时。

乘龙车主喊话:再碰!理想负责人:再碰!-有驾

但我要说一句:这些表现,其实是高端新能源SUV的“基本操作”。

为什么?因为电动车的电池包通常布置在底盘,相当于一个巨大的“防撞梁”,加上一体化压铸、高强度钢的广泛应用,电动车在正面碰撞中,天生就有结构优势。

我试驾过i8,低重心带来的稳定性确实比同级油车强。但你要说“撞卡车都不怕”,那得看对手是谁、怎么撞。

安全不是“撞谁赢谁”,而是“在各种工况下保护乘员”。 理想i8的被动安全设计,目标是保护车内4-5人,而不是去“硬刚”一辆几十吨的重卡。

三、用户视角:我们到底该信谁?安全宣传的边界在哪?

作为消费者,我最关心的不是“谁赢了”,而是:这场测试,对我的日常驾驶有参考价值吗?

乘龙车主喊话:再碰!理想负责人:再碰!-有驾

答案很现实:参考价值有限。

你我开车,99%的概率不会遇到“正面刚重卡”的场景。更常见的是城市追尾、路口刮蹭、高速变道失控。L2级辅助驾驶、AEB自动刹车、盲区监测,这些才是日常安全的“守护神”。

理想用“卡车对撞”来证明安全,本质上是一种极端场景营销。虽然吸睛,但也容易误导。

乘龙的回应则更务实:我们每一辆车都经过严格检测,安全是“每一程的守护”。他们强调的是可靠性、耐久性、真实工况下的表现。

谁对?都对,但角度不同。

乘龙车主喊话:再碰!理想负责人:再碰!-有驾

四、横向对比:同类测试,别人怎么做?

其实,卡车碰撞测试并不新鲜。

沃尔沃曾用FH重卡撞轿车,结果轿车几乎解体,卡车驾驶室完好。没人质疑卡车“弱”,因为大家知道重量级不对等。

奔驰Actros 在ECE R29认证中,驾驶室被压到只剩一半高度,仍能保证生存空间。这才是专业安全测试的标杆。

国内一些车企 也做过SUV对撞皮卡测试,但通常会注明载荷、车速、测试标准,且不针对具体竞品。

乘龙车主喊话:再碰!理想负责人:再碰!-有驾

理想这次的问题在于:用一场“非标测试”,拿竞品当“背景板”,还上了发布会大屏。 这就从技术验证,变成了品牌攻击。

东风柳汽发侵权声明,法理上站得住脚。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产品形象并用于对比宣传,确实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

五、如果真“再撞一次”,该怎么撞才公平?

汤靖说“要不来复测一把”,张骁说“直播都行”,乘龙车主喊“捐车再撞”——这瓜,越吃越大。

那如果真要复测,我建议:

满载测试:卡车装载标准货物,总重30吨以上,模拟真实运营。

乘龙车主喊话:再碰!理想负责人:再碰!-有驾

锁止机构正常:驾驶室锁扣、液压系统完好,不人为解除。

双向测试:不仅i8撞卡车,也让卡车撞i8,看双向结果。

第三方直播:中汽研或CATARC全程监督,实时公布车速、角度、载荷等参数。

多车型对比:加入特斯拉Model X、问界M9等同级SUV,避免“针对性”。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验证“谁更安全”,而不是“谁更会营销”。

乘龙车主喊话:再碰!理想负责人:再碰!-有驾

六、背后的技术趋势:被动安全 vs 主动安全,谁更重要?

这场争议,也让我们思考:未来的汽车安全,到底靠“撞不坏”还是“不撞上”?

被动安全(如车身结构、气囊)是底线,确保出事时能保命。

主动安全(如AEB、ESP、L2驾驶辅助)是防线,目标是“零事故”。

理想i8搭载了双Orin-X芯片、激光雷达,支持NOA导航辅助驾驶。这些才是它日常使用中最能提升安全性的配置。

乘龙车主喊话:再碰!理想负责人:再碰!-有驾

我试过它的高速NOA,变道、跟车、下匝道都很稳。与其赌“撞卡车不死”,不如让系统提前预警、自动刹车。

未来的安全,一定是“预防为主,防护为辅”。

总结:安全不是口号,是责任

这场“再撞”风波,表面是车企互撕,实则是公众对汽车安全认知的一次集体讨论。

理想想证明i8的坚固,但方式欠妥;

乘龙捍卫品牌尊严,理直气壮;

乘龙车主喊话:再碰!理想负责人:再碰!-有驾

消费者希望看到真实、透明、可验证的安全数据。

作为车友,我们要理性看待测试,不被情绪带偏。 安全不是靠一场“表演”就能证明的,而是靠长期的口碑、真实的事故数据、严格的认证标准。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如果你是车主,你更愿意相信一场“卡车对撞”的视频,还是一份来自中保研或C-NCAP的碰撞报告?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会挑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下期专门回复。

乘龙车主喊话:再碰!理想负责人:再碰!-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