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M7上手开了三天,今天第一次试了试智驾。说实话,心里还挺忐忑的,毕竟这车除了我熟悉的仪表台和开法,最主要还是长在智能这块。刚开始设定智驾模式,心里还鼓励自己别太紧张,慢慢来。结果一上路,就遇到这个事儿,差点把我六窍吓飞。
那天是个平常的周末,路上还算顺,车水马龙的感觉让我心里莫名就发毛。新车刚买,还没完全适应。我心想着。突然前面有个车在变道,那速度稍微快了点,显得有点突兀。刚启用智驾,一切都顺畅——车自动跟着流,辅助显示也在忙碌提醒。我正打算放松点,突然前车突然变道,我的第一反应是猛打左方向盘,像是要主动控制。
真的有点吓人。我当时真有点惊,感觉就像突然有人在后台按了暂停键,把我的手从方向盘挪开。偏偏我还想赶紧踩刹车让它接管,原本以为会立刻自动干预呢,结果没那么快。那一瞬,我差点想单手放开,把车掏到路边去算了。
其实这还能理解,毕竟刚开始用智驾,心还没完全放下。之前我和朋友聊过,智能辅助最后还是得司机盯着点——但那一瞬间,惯还是得调整。所以我一踩刹车,它赶紧接管更稳妥。毕竟新车不比那些沉稳到可以盯着天花板发呆的车。这车的智驾还在完善阶段,我想,也不能太苛求。
另外我刚才翻了翻笔记,发现它的智驾反应速度其实还算不错,大概在200ms内会有反应。只是那次突发情况,距离反应还不够快。对比以前我开自动挡老款,遇到类似瞬间变道,直接手动操控的经验还是要有。至于那人新手上路这个标签,我倒觉得不用全归到我,是车的智驾还在试等级。
说到这里,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其实模拟踩刹车挺快的。但这个瞬间打方向和提前准备的区别,我还得适应。不光是要理解它智控的速度,更是要找到自己在主动操作和辅助之间的边界。否则就像开迷你高尔夫,专注度得提升不少。
你说,像我这样半自动驾驶状态,什么时候能真正放下心来?我觉得,还是得多用,用出熟悉感。不能只靠一次两次的体验就评判。比如我跟朋友吵过,新车的智驾比起六年前的某些老款,确实有进步,但真正像科幻电影里的那样随叫随到,还早。至少比我之前开过的车稳定多了。
有个细节我得提——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那次路口变道,是个大早的晴天,光线还挺好,车辆感官应该没问题。可是那一刻的紧张,完全是因为惯未到位。有时候,走在路上,真的觉得这些自动化技术,好像不那么智能。比如我小时候骑车,左右看看无关紧要,现在看地面不一样,心里就觉得多了份安心。
当然这东西,还是要在实际场景中体会。比如昨天我试了个自动泊车,那个感觉怪怪的。车倒车入位,半途其实还需要我推推车身,去调整幅度。结果我就想,感觉还得自己操盘,如果全自动,可能得再等几年。毕竟,没人喜欢把自己挂在树上做个被动的观众。
细细想想,也不能全怪它们。科技发展到今天,智能驾驶实际用起来,跟穿衣服似的。刚开始总觉得不惯,慢慢试,慢慢信,慢慢惯,才会心里底下更踏实。但我得承认,还真不能只靠技术敲门,要自己也要多练。
还有个疑问,你们觉得,这样的智驾,是未来的趋势嘛?抑或只是个摆设——给人看着觉得高大上,实际上用起来还需要很长时间磨合?我没那么狠狠爱,毕竟开车的快乐本身就是个把玩和体验。
对了,有个小插曲。昨天路上遇到一个修理工,他说:你这车,智驾还好吧?我修过几辆,比你这更智能,反应快得多。我当时就琢磨,修理工的话是不是客套?还是他内心底下对这些新技术的看法更中肯?没办法,只能自己多试了。
我猜测,未来几个月测试下来,智驾会越来越贴地飞行。但那个安全边界怎么界定,还是个问题。我们这些普通用户,跟研发人员的想法总不一样。有次我问个销售:你们这车智驾成本到底是多少?我估算了一下,大概每辆车多加了3千元。她说:其实没那么多,主要还是软件先行。我心想,软件不会无缘无故出现问题,更别说突发状况。
讲真,到目前为止,整体体验还算满意,但差点就走火入魔。像那次突发情况,真要是遇到更复杂的场景,比如夜间暗道或者突然出现的动物,我还得再多适应。就算车跟我一样会思考,我也不能全放手。这就像喝酒,喝多了就喝倒,喝少点还能挣扎着控制。
挺多细节我都还不懂,比如什么时候该完全交给车,什么时候要自己操控。只觉得,越用越觉得它可控性还不够强,尤其在关键时刻——这几天,还遇到一两个奇怪的反应。比如自动变道之前会略微迟疑,我猜是不是算法还在调整。其实算法调整这个词挺虚的,反应速度还得跟人试验才知道。
开新车,就是这样不断折腾自己心里的底线。没细想过,未来我会不会真交出全部控制权,或者我还得像个驾驶员猎人,随时盯着它小心地监控。这种感觉,有点像带着新手机,刚拿到手,指纹解锁、解码都还不熟。
可能,下一次开车,尝试完全依赖它,会不会更自然?还是说,还是得多跑几天,才安全点。
你们说,接下来会不会有人把智驾当作标准配备了?又或者,最终成了看家宝?觉得这个技术到底帮了多少?或者反而变成了麻烦制造者?我还在摸索中,反正开车这事儿,总得自己多用点心。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