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号下午,我朋友发了条视频,画面里是一辆新能源车,车牌号皖 K888888闪着绿光,直接上了热搜。朋友圈炸了,大家都在问,这车牌咋弄的?花大钱买的?还是中大奖了?我当时心里嘀咕,这号看着就不合常理。跟我做研发时遇到的新奇事儿一样,你以为自己摸得清门道,却经常撞墙。
我刚才翻了下去年跟车管所出来吃饭的笔记,记下的细节是:新能源小型车车牌号第一位一定是D或者F,车牌后面得对得上编码规则。皖 K后面如果不是D或者F开头,那基本就是冒牌货了。周某这号皖 K888888完全没带那个关键字母,怎么说呢,就像你买衣服要码数,结果拿到的全是惊喜尺寸,穿不上啊。
阜阳交警没费劲,一看到这视频就硬核留言叫周某配合调查,我朋友看到这段,说:交警反应速度比咱们一线供应链还快啊,估计真是不合规。我体感这速度大概是5分钟内就反应了,但准确时间我没统计过,样本有限。不难想象,这背后交警和车管所信息系统相连,自动预警比人工快多了。
有意思的是,周某说这号是用AI合成的,修图软件把真实号牌换成皖 K888888,光影、字体都仿得挺像,堪称PS界的黑科技。我自嘲一句,虽说我也玩过修图,可要做到这水平,我估计得煎三碗茶才行。你说,这AI技术是不是有点猛过头了?真让人质疑:下一步会不会有人合成肇事逃逸证据,玩完交警系统?不过这得多大成本和技术堆积啊,我先按下不表。
顺便说说供应链里的相似情况。就像咱们整车供应商有标准件和特殊定制件,标准件流程明确、波动小,定制件往往环节复杂,成本也高。新能源车牌号编制就是个标准件,一旦出了漏洞,就像零件装错地方,整车性能全乱套。周某这事算是给编码规则打了个脸,但也没真产生用错零件的大事故,只是个小插曲。
前面我说的车牌编码规定是铁打不动的硬规矩,这话得稍微收回来。地方交管部门偶尔会有试点新规,有时候字母顺序啥的会微调,毕竟编码得响应政策和实际车流,不是一本死的教科书。只是这次皖 K888888显然没啥调头的余地,六个8直接飙满,不合理得很。
那你们说,这么明显的假号,为啥周某非得整出来刷存在感?我也觉得麻烦还犯规,这心理挺复杂。大概率是流量的魔力,毕竟养成了越夸张越火的网络惯,谁不想试试头牌?他那句就是想博关注,没想到闹这么大让我体会到在这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被诱惑绕个远弯。
对了,刚才我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不起眼的点:合成车牌的字体颜色和新能源绿光挂钩得相当精准,这点如果交警没学过编码规则,真容易被蒙。是不是以后交警得配套学AI图像识别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AI辅助执法也会有隐私和误伤风险,真是技术和法规竞赛啊。
另一个对比是,你要是真跑去车管所拍豹子号,价格跟朋友那蓝牌纯电的差不多,估算下要花个几万块(样本少),还得碰运气。买个真号和用AI合成图,成本不在一个档次,风险倒差不多。你觉得呢?敢花真金白银去买还不如合成?我估计大多数人都选后者,但这样的便宜其实麻烦更多。
临场小计算了一下,要是这皖 K888888真挂在路上,罚款最轻算2000元,扣分啥的也不说,后续影响可能保值率直线下滑,出事故扯皮都麻烦,百公里成本能涨个5元不是事。别小看这罚款,小案例影响车辆的复购价和保险费用远比罚款本身大。您说,这份炫耀的代价到底值不值?
不过我也不排除周某是稍微试水,测试AI边界的那个技术观察员,毕竟AI工具这两年实在太火了。很多研发里头偷偷玩AI的同事都说,这东西得小心用,一不留神就成了火药桶。到底监管跟不上,还是技术跑得太快?这事儿真难讲。
身体力行的修理工同事说:你没事搞个假的图片倒没啥,但要是挂真的车牌,歇菜就是必然的。这句话让我感触挺深,毕竟实际使用中包容度小,错了就是错,不能赖技术。新技术本身没错,错在怎么用。
这事我还真没细想过:AI合成数字顺序全是8的原因,是不是因为8在中华文化里寓意发财?(估算心理因素)如果放个7数字大家反应会差多少?又是一层迷。号码和文化的结合,竟然也能掀起这么多波澜。
写着写着,突然好奇——当AI造车牌这么逼真,到底用户还能不能完全信眼见?我们这行业都知道,车开起来到底感受如何比什么都重要,车牌号好看又如何?你们平时买车是不是也琢磨过要不要挑个好号码?或者说,真到了现场,一眼认出真伪的概率有多少?
这事儿搁在我身上,不打紧,是别人用AI造假,也许就在下一秒变成交警的新战场。不禁让人想问:技术带来的方便,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得多长点心眼,别被表面光鲜晃了眼?那换你碰到这样顶流虚假牌时,是报警还是当段子笑笑?
最后讲个小细节:周某删视频那天晚上,我看到朋友圈里皖 K888888的动态还没完全消停,点赞比现实中的车还多。不知道这种热闹过后,谁还记得一个真实、合法的车牌号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