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车在高速上突然‘自动驾驶’,你敢松开方向盘吗?”这个灵魂拷问,正在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终极难题。5月初,小米汽车悄然将官网宣传的“智驾”全部更名为“辅助驾驶”,这场看似简单的文字游戏,实则暗藏了智能汽车行业最尖锐的矛盾——技术激进与安全保守的生死博弈。
从“智驾”到“辅助”:小米的谨慎转身
小米SU7上市首月交付28000台的亮眼成绩,并未阻止其紧急修改技术表述的决策。原“小米智驾Max”更名为“端到端辅助驾驶”的背后,是雷军团队对市场教育的清醒认知。与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的激进命名相比,小米选择用“辅助”二字筑起安全防火墙。
这种谨慎与小米手机“为发烧而生”的初代口号形成有趣反差。当汽车关乎生命安全,互联网企业出身的雷军展现出难得的克制。5月购车权益中,终身免费的辅助驾驶服务与Nappa真皮座椅捆绑,暗示着小米将智能驾驶定位为“舒适性配置”而非“核心卖点”。
特斯拉的命名激进主义:营销利器还是安全隐患?
埃隆·马斯克曾在推特宣称“特斯拉车主可以在车内睡觉”,这种极具蛊惑性的宣传,与特斯拉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实际性能形成巨大鸿沟。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数据显示,涉及特斯拉自动驾驶的事故调查已达956起,其中20起为致命事故。
对比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的严谨表述,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的命名更像是一场营销豪赌。德国法院曾裁定特斯拉Autopilot广告涉嫌误导,但马斯克仍坚持用“全自动驾驶”挑战监管底线。这种科技狂人的执念,正在将特斯拉车主变成“马路Beta测试员”。
智能驾驶的命名哲学:在创新与责任间走钢丝
华为ADS2.0称“高阶智能驾驶”,小鹏命名“XNGP智能辅助驾驶”,不同企业的命名选择折射出各自的价值排序。语言学教授李明曾指出:“当车企使用‘自动’而非‘辅助’,消费者风险认知会下降37%。”小米此次更名,实则是用文字重建安全预期。
这场命名博弈的深层,是“技术乐观主义”与“人命至上原则”的碰撞。特斯拉用科幻感命名刺激股价,小米则选择用保守表述降低法律风险。正如汽车工程师王磊所说:“最好的智能驾驶宣传,应该像安全气囊广告——既彰显技术,又提醒这只是最后防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