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红旗越野车最后定名叫“1927”,投票还挺激烈,一开始还以为会有个啥有诗意、有想象力的名字,结果一拍板就是一串数字。
是不是觉得有点懵?
我也一样,第一反应是:这到底是在起名字,还是在搞纪念?
你说这车要是开出去,路上喊一声:“我这车是1927”,旁边人不得愣住,心想你这是收藏老爷车还是穿越了?
但仔细琢磨,这事还挺有意思。
网友投票二十几万人参与,“1927”遥遥领先,“昆仑”什么的都追不上,差了五万票,这可不是小数,等于说多数人对这串数字有点感觉。
那问题来了,咱们到底是喜欢这名字本身,还是喜欢它背后的故事?
或者说,是不是我们已经越来越愿意为情怀买单了?
说实话,车这个东西,原本就是个工业产品,最多加点炫酷外观、点亮科技配置,撑死了搞搞动力参数。
但现在你看,厂商开始玩文化牌了。
红旗这名字本身就带着点国字号的气势,现在直接用1927,这不就是把历史往车上贴吗?
其实1927年是啥,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太清楚,最多知道这年份挺老,像是民国时期,或者听说是人民军队建立的年份。
红旗用这个数字来命名,是不是就是想让大家开车的时候,顺便也开一段历史?
是不是在告诉大家,这不是一辆普通的越野车,而是能代表一种“绝境开拓”的精神?
可是换个角度想,这样的命名会不会有点生硬?
用年份当车名,其实挺少见的,国外品牌一般都是拍个字母缩写,或者弄个动物、山脉啥的,听着就有画面感。
咱这直接上数字,好像没啥想象空间。
你说买车的人,是不是还得跟朋友普及一下:“我这1927,是纪念军队的,不是1930年造的老爷车。”这时候我就想问一句,大家买车,到底是买一个功能性产品,还是买一份标签?
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车上贴一个历史标签,才能开得放心?
当然,大家投票支持,“十万人投了票”,这数字摆在这,不服不行。
可投票就代表认同吗?
我觉得不一定。
有时候投票也挺随意,甚至带点跟风性质。
你看,官方搞个征名活动,本身就带着点仪式感,大家一参与,瞬间就变成一种集体决策。
结果出来,谁都不能说不行,因为这是“我们选的”。
但选出来的东西,到底能不能真的打动人心,能不能让车企把车卖出去,还是个问号。
那再深究一下,红旗为什么坚持用“1927”?
是不是觉得光靠技术卖车已经不够了?
是不是现在的消费市场,讲情怀比讲参数更容易让人掏钱?
你说奔驰宝马,大家买它是因为品牌历史长,但他们不靠年份命名,靠的是一种积淀。
红旗现在玩这招,是不是就是想让大家觉得,买了这车,不只是买了动力、空间,更是买了一种精神、一段故事?
但“精神”这东西,能不能转化成销量,是个大问题。
你看很多手机、手表,也开始玩历史梗,结果最后还是得靠产品本身说话。
车,归根结底还是得好开、耐用、安全,名字再有文化,开起来不爽,谁也不会再提“精神”。
那问题又来了,“1927”这名字到底能不能让车更好卖?
是不是名字一改,大家就都奔着红旗越野去了?
我觉得未必。
再说说“昆仑”这个名字,其实也挺有气势,代表着中国的山脉,大气磅礴。
可为啥就是比不过一串数字?
是不是因为大家觉得“昆仑”太常见,听多了就无感?
是不是现在大家更愿意接受独特的、有说头的名字?
还是说,一切只是因为官方引导,大家觉得跟着官方的步调走就对了?
有时候我想,命名这事,其实挺玄学。
你看小米,前些年手机就叫数字加个Pro、Max,结果越叫越火。
汽车行业搞起来,大家开始注重名字背后的意义,开始琢磨怎么用文化营销打动人。
可这条路是不是能走得远,还得看大家是不是认可。
毕竟,名字只是个入口,产品才是底气。
那回头看红旗这次的征名,其实还挺能说明问题。
网络参与感很强,投票十几万,大家都在发表意见,然后一拍板,“1927”就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是不是大家都觉得,参与感很重要?
是不是车企已经不满足于自己拍脑袋定名字,而是要把用户拉进来,一起当成自己的合伙人?
这种做法,其实挺聪明,也挺冒险。
聪明的是,大家都有参与感,买车的时候更有归属感;冒险的是,最后定的名字要是大家觉得别扭,厂商还得硬着头皮用。
话说回来,我个人对“1927”这名字,其实既有认同,也有疑惑。
认同的是,这串数字背后的故事确实挺有分量,代表着某种坚持和开拓,也算是中国品牌的一种精神传承。
疑惑的是,这样的命名方式,会不会让车的属性变得模糊?
你说以后要是每个品牌都开始用年份命名,是不是大家都得查查历史,才能理解车的意义?
是不是我们买车的时候,已经开始不满足于“好开”这一个标准,而是要带点“文化自信”,甚至“民族记忆”?
这让我想起另一件事,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卖“故事”。
你看奶茶店,名字一个比一个长,都带点诗意;餐厅起名也恨不得讲一段家族史。
是不是大家都觉得,只有故事才能打动人心?
但故事虽好,产品才是硬道理。
车企玩情怀,可以,但最终还得让大家觉得,这车值,能开得住,能撑得起“1927”这份分量。
回到最初的问题,“你喜欢1927这个名字吗?”我觉得,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能回答的。
喜欢,是因为它有意义,有故事,有历史感。
可不喜欢,是因为它太厚重了,有点让人喘不过气。
想象一下,开出去一辆红旗1927,大家都会多看一眼,但也可能会问:“这车是哪一年的?”是不是大家都要多做点解释工作?
但反过来说,也许这就是红旗要的效果。
让大家觉得,这不是一辆普通的越野车,是一辆有故事、有精神的车。
是不是以后每个品牌都得这么玩?
是不是我们对产品的期待,已经从“好用”变成“好讲”?
是不是“1927”就像是一个信号,告诉大家中国车企已经不再只是技术玩家,而是文化玩家?
所以我觉得,这次征名其实是一次社会心理的测试。
大家投票,不只是选名字,还是选态度。
我们是不是已经越来越需要一个符号,来证明自己的选择?
是不是已经不满足于技术参数,而是开始追求一种精神认同?
是不是“1927”就是这种认同的体现?
最后,我觉得名字只是一个开始。
红旗越野车到底能不能靠“1927”卖出去,还得看市场。
光有名字不够,还得有产品给力,还得有服务到位,还得有体验加分。
大家投票支持了,现在就看红旗怎么把这个数字变成真正的品牌故事,让大家开出去能觉得有底气、有故事,不是光有数字,没了灵魂。
说到底,“1927”这个名字,既是一次创新,也是一次冒险。
它让我们开始思考,产品和文化到底谁更重要?
历史和现实,到底谁更能打动人心?
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了用一个标签,来表达自己的选择?
是不是以后买车,大家都要先查查名字背后的故事,再决定要不要买?
也许,这就是红旗的目的。
让大家在选车的时候,不只是看动力参数,而是开始琢磨,自己到底认不认同这份精神。
是不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字即态度”的时代?
还真不好说。
但无论怎样,十几万人投票,说明大家都在参与,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以后车企是不是都得这么玩,也许还得看“1927”能不能开个好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