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市场遇冷,众多品牌涌入却难逃销量下滑困境

看着各大品牌扎堆推出增程新车,你猜市场给了啥反应? 七月那组数字真实得残酷。 增程车零售量才10.2万辆,跟去年比狠狠跌了11.4%。 纯电那边呢。 活蹦乱跳地涨了24.5%。 新势力阵营比例更刺激,去年增程还占57%,今年直接缩水到36%。

都说买增程图的是续航不焦虑。 实际这群人根本不想烧油。 理想家的数据扒开来,纯电里程占了总里程七成。 另一份报告戳破得更直白。 85%的增程车主每天纯电跑不到150公里就充电。 为啥? 便宜啊。 谁会和钱过不去。

增程车市场遇冷,众多品牌涌入却难逃销量下滑困境-有驾

真相藏在电池和加油站的博弈里。 碳酸锂价格早不是从前。 最高卖过24万每吨,现在8万就能拿下。 成本崩塌带来连锁反应。 两年前增程版比纯电便宜三四万,销售能把这当金牌话术。 如今呢? 差价压到一万块边缘。 有些品牌干脆油电同价。 理想把增程车降价时,明眼人都看懂了。 买个小电池版本还得背台发电机。 真不划算。

增程车市场遇冷,众多品牌涌入却难逃销量下滑困境-有驾
增程车市场遇冷,众多品牌涌入却难逃销量下滑困境-有驾

充电桩像野草似的疯长,城里人早就没了续航恐慌。 36座主要城市中心区,每平方公里插着34.3根公共充电桩。 这还没算遍地开花的私家桩。 私桩比例占到总量的四分之三。 三四线城市可能公桩少点。 但家家户户有院子装私桩反倒更方便。

增程车市场遇冷,众多品牌涌入却难逃销量下滑困境-有驾

电池厂也没闲着。 Model 3新款续航干到830公里。 顶着烈日从北京开到青岛中间不用充电。 问界M5纯电版飙出800公里时。 增程器存在的意义被反复拷问。 特别是当你知道。 开增程车每百公里悄悄烧掉10升油。 油箱终究成了心理安慰剂。

增程车市场遇冷,众多品牌涌入却难逃销量下滑困境-有驾
增程车市场遇冷,众多品牌涌入却难逃销量下滑困境-有驾

新玩家进场时全都变聪明了。 智己给LS6塞进66度电池,纯电续航标到450公里。 昊铂HL顶着60度电跑350公里。 小鹏即将露面的增程车据说续航更猛。 这些车挂着油箱跑,骨子里却是纯电思维。 增程器像个备胎。 用不用得上另说,但背着总嫌沉。

增程车市场遇冷,众多品牌涌入却难逃销量下滑困境-有驾

问界四月份靠M8冲到月销两万一。 转头就把自家M9打趴了。 后者从月售一万五退守到一万台。 理想更惨。 七月销量同比蒸发近四成。 L系列被戏称葫芦娃兄弟。 长得像却卖不动。 倒是零跑这匹黑马闷声发大财。 单月交付飙上五万辆。 秘密藏在产品表里。 爆款新车B01和B10根本没出增程版。 C11改款后80%销量都来自纯电款。

增程车市场遇冷,众多品牌涌入却难逃销量下滑困境-有驾

五年前买增程车还能说未雨绸缪。 现在办这事像给诺基亚配充电宝。 202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普查暴露了真相。 增程车三年后的故障率比纯电车高两倍。 油耗反升不降。 跑过十万公里的增程车,馈电油耗普遍飙到9升以上。

增程车市场遇冷,众多品牌涌入却难逃销量下滑困境-有驾
增程车市场遇冷,众多品牌涌入却难逃销量下滑困境-有驾

更尴尬的是使用场景正在消失。 城际高速平均每百公里就有充电站。 热门景区充电车位甚至比燃油车位多。 今年五一假期数据打了所有专家的脸。 高速服务区增程车车主充电时长超过纯电车车主。 问为啥。 背着发电机的车主理直气壮:“充电便宜啊。 ”

增程车市场遇冷,众多品牌涌入却难逃销量下滑困境-有驾

有人把增程技术比作马鞍作坊。 汽车刚发明时确实需要这玩意儿过渡。 但看看今天充电桩和电池膨胀的速度。 还有人会记得你后座驮着台汽油发电机吗? 或者我们问得更直白点。 手机快充都做到240瓦了。 你还会往裤兜里塞充电宝吗?

增程车市场遇冷,众多品牌涌入却难逃销量下滑困境-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