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本来独立发展得好好的,吉利汽车为什么突然要花20多亿美金把它买回来?
全资控股的背后,到底藏着吉利汽车怎样的打算?
变身全资
5月7日时,吉利汽车发了个公告,说要收购极氪所有已发行的股份。
根据非约束性报价,这笔交易预计耗资约22亿美元。收购完成后,极氪将变身吉利汽车的全资子公司。
同时据悉,被收购后的极氪,其前端运营仍保持独立,但供应链、研发、生产等中后台环节会与吉利汽车进行整合。
看起来,这并不是简单地收编,而是要在资源上进行深度协同。
高端牌
极氪成立于2021年3月,是吉利汽车进军高端新能源领域的关键一子,最初由吉利汽车、吉利控股集团分别持有51%、49%。
成立后,极氪陆续引入了英特尔、宁德时代等股东,并于2024年5月完成了赴美上市。
在过去的4年多时间里,极氪先后发布了定价25.90万元至32.90万元的大中型猎装轿跑极氪001、定价43.90万元至89.90万元的豪华MPV极氪009、定价14.90万元至19.90万元的紧凑型SUV极氪X、定价76.9万元的猎装超跑极氪001 FR、定价20.99万元至29.99万元的中型轿车极氪007、定价22.99万元至26.99万元的中型SUV极氪7X、定价27.99万元至29.99万元的MPV极氪MIX、定价20.29万元至23.29万元的猎装轿跑极氪007 GT。
2024年,极氪全年销量达到22.21万辆,同比增长了87.31%,去年增长非常好,在中高端、高端市场也展现了较好的竞争力。
从营收利润角度来看,2024年极氪收入同比增长了46.91%至759.13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64.24亿元,较上一年同期亏损收窄19.23亿元,销售毛利率16.4%、净利率-7.63%,尽管毛利率、净利率较往年有改善,但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
不过,在2024年下半年时,极氪的销售势头开始出现放缓迹象,进入2025年后,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
今年前4月其累计销量5.5万辆,同比增长只有12.17%,增势大幅放缓,与同期新能源汽车市场46.26%的销量同比增速也是差距明显。
其中原因有多方面,比如后起之秀小米汽车迅速崛起,零跑汽车、小鹏汽车等品牌凭借性价比和智能化配置,销售势能大增,又比如,原主力车型极氪001因为智驾方案迭代缓慢,加上新车型极氪007、极氪7X上市后,一定程度上与极氪001形成了定位和价格重叠,等等。
可以说,进入2025年后,极氪的发展面临了一些挑战。
矩阵
除了极氪这一主力品牌之外,吉利汽车旗下还有领克、银河、吉利三大主品牌。
领克于2016年由吉利控股联合沃尔沃汽车成立,这些年来经历了从燃油与新能源并行到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战略转型,目前主要在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力。
2025年2月时,领克被极氪收购了51%的股权,成为由极氪控股、吉利汽车持股49%的子公司。
银河是吉利主品牌在2023年推出的新能源系列之一,主攻中端价位的主流消费市场,今年3月时,刚从一个车系升级为独立品牌。
而吉利主品牌则涵盖了中国星、博越、缤越、帝豪、星愿等多个系列,主打经济型车型,同时覆盖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市场。
此外,吉利汽车旗下还有极星、smart、沃尔沃等品牌线。
集约突破
去年,在多品牌联合推进之下,吉利汽车旗下新能源汽车业务整体上发展相当不错。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其新能源汽车合计零售销量同比大增94%至86.29万辆,远高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期35.50%的增速。
吉利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正处于发展快车道,为何这会儿想着要全资拿下自己控股的极氪呢?
其实,吉利汽车全资收购极氪并不令人意外。
去年9月时,吉利控股发布的《台州宣言》已经明确提出要推进内部资源整合,推动“回归一个吉利”。
这次全资收购极氪,实际上就是这一战略的具体落地。
这一战略背后的逻辑也很清晰。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百花齐放、快速扩张的时代过去了,一批玩家已经歇菜,“剩者”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这一时期,研发升级、技术迭代、成本控制等因素对与车企与品牌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对于吉利汽车来说,把极氪全资控股之后,旗下品牌之间可以更充分、协调地实现技术、研发、生产、渠道的共建共享,各品牌可以保持更高效的协同与差异化发展,消除不必要的重复投入、内部竞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提升成本竞争力。
期待更好
虽然去年吉利汽车的新能源业务发展很快,但客观来看,其新能源车的市占率目前还没突破10%。
对于一家积极拥抱新能源转型的老牌车企来说,这个数字显然不够理想,尤其是在行业竞争加剧的当下。
通过全资收购极氪,吉利汽车不仅是在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也是在为自己增加在未来竞争中的砝码。
这场收购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这次调整能让吉利汽车在新能源领域打造出更强的竞争力,跑出一条更宽广的发展大道。
全部评论 (0)